巨化集团原名衢州化工厂,创建于1958年5月,是全国特大型化工联合企业,浙江省最大的化工联合企业和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氟化工龙头企业之一。主要生产基地位于浙江省衢州市,目前已形成包括衢州、宁波、舟山等生产基地的功能布局雏形,在上海、杭州设有研发基地,拥有巨化股份、华江科技两家上市公司。近年来,集团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成效突出,拥有国家级研发机构3个、省级研发机构14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家,高新技术产品占比达50%。聘用院士14人,拥有进站博士后4人、国家级工匠1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才6人(在职),省国资委“五个一”人才70人,省151人才11人,高技能人才占比37%。在省国资委党委统一领导下,集团开展了人才强企党建样本建设工作。
一、基本做法
(一)平台聚智。一是实施产业聚才。发挥集团行业地位高、品牌价值优等优势,增强产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吸附效应,大力引进科技领军人才,打造电子化学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氯碱新材料等领域创新团队和“含氟专用化学品制备”海外创新团队。二是强化平台聚才。借助集团国家级工程中心、院士工作站、省先进制造业创新中心、中俄氟化工联合研发中心等创新平台,在全球范围引才聚智,柔性聘用了一批院士及高端科技人才,为创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三是组建联盟聚才。组建中国电子化工新材料产业联盟、中国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浙江省氟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深化产学研联动、技术交流合作,实现联盟范围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协同创新。四是善用创业聚才。加强内部创业平台建设,鼓励经营层持股、核心人才投资,探索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经营模式,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力、凝聚力。近年来成立5家创新创业“小老虎”公司和若干项目工厂,首家“小老虎”公司鑫巨公司成立第一年,即完成年产量计划的167%、销售计划的232%。
(二)柔性引智。一是建立人才柔性使用机制。与国内外26家科研院所、高校和跨国公司开展战略合作,通过联合申报引智创新基地、组建联合实验室等方式,构建“身份在院校,创业在巨化”“落户在沪杭,工作在巨化”的人才柔性使用机制,破解企业引才难题。二实施重大引智工程。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借力国际性猎头公司、海外办事机构、知名院校及科研机构,建立引才工作站,引进了一批国内外行业顶尖专家。三创新采用“以才引才”工作法。依托集团“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留学生联谊会”,举办“巨化海外学子家乡行”等重大引智活动,充分发挥高精尖人才的辐射效应,变“朋友圈”为“人才圈”。比如,聘用朱世平院士后,借力朱世平院士在高分子工程科学领域的影响力,不仅带来一个科研团队,还形成与其他人才的科研协同,帮助集团攻克了新型氟材料质量和产能提升的关键技术问题,完成了6个品种高端含氟聚合物的中试研发,实现了产业化应用。四是实施“名校优生”工程。加强与各大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实行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等模式,确保985、211高校毕业生招聘比例逐年上升。
(三)项目用智。一是以中俄科技合作园为载体。全力支持俄罗斯应化院的西特里维先生开展项目攻关,先后完成5项中俄科技合作专项,在含氟单体、专用化学品和电子化学材料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集团氟化工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洋劳模”西特里维先生也获得了国家友谊奖,并获评“改革开放40周年最具影响力的外国专家”。二是围绕化工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载体。先后聘请国内外行业顶尖专家,为集团产业转型、创新发展把脉支招,集团氟化工全产业链研发的推进、第四代制冷剂的研制、循环经济运行模式的构建等关键性突破均得益于专家们的指导支持,真正形成了“人才造就项目,项目成就人才”的良性循环。
(四)培训育智。一是实施多样化人才培养战略。围绕新材料、新能源、新环保、新物贸等方向,建好“人才蓄水池”,分专业、有计划地开展院校深造、挂职锻炼、脱产学习、导师带徒等培养工作,打造各产业板块领军人才队伍。二是实施分层分类培训计划。在省属企业中率先举办海外培训班,先后组织11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赴日本、德国、新加坡学习,开拓国际视野、助力产业发展。与各大知名高校合办中青班、工匠班、财务共享中心转型班等,举办企业家、工程师、技能大师等论坛,每年参加培训人数达上万人次。三是强化高技能人才群体培养。实施培育3家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30名国家级工匠、100名省市级工匠、1000名巨化工匠的“3311工匠领航”工程,擦亮巨化制造金字招牌,目前拥有国家级工匠17人、省市级工匠近百人。四是多渠道、多层次、跨领域锻炼人才。近年来选拔了23名优秀年轻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车间担任党支部书记,35名集团总部管理人员到一线生产单位工作,持续拓宽人才成长渠道。
(五)服务惠智。一是完善党委联系服务人才制度。强化服务导向,搭建集团领导与关键人才联系“直通车”,着力打造“家文化”,不断优化人才生活配套服务,帮助解决住房、医疗、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问题,确保各类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二是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关爱。吸纳优秀人才入党,从基层一线人才中推荐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劳动模范人选,让人才有脱颖而出的通道,如推荐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吴坚成为党的十九大代表,推荐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定飞为省党代会代表等。三是理解尊重爱护人才。开展队伍配备、岗位安排等各项工作时把“人才需要不需要,人才满意不满意”作为重要标准,同时不断完善创新工作的容错机制,加强人才保护,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科研环境和工作环境。四是营造“智汇巨化”氛围。每年隆重表彰科技十佳、立功集体及个人、最美巨化人等各类优秀人才,倡导把“优秀人才捧上天”理念,共同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二、基本成效
一是机制更加健全。突出“坚守实业、深耕主业”导向,确立“树形”人才制度体系。制定实施了《“十三五”人才规划》《关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推动创业创新的实施意见》《加强新时代巨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总纲性文件,分类分层配套出台10多项人才政策,建立起2000万元的人才基金,对二级单位实施人才工资总额单列等,为人才的精准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和政策保障。
二是人才更加集聚。通过近年来的持续努力,集聚了一批德才兼备、精于专业、善于管理的经营人才,一批创新能力强、攻关成效好、成果转化率高的专业技术人才,一批善于破解生产难题、乐于奉献、精益求精的高技能人才,呈现出数量多、结构优、质量高、作用大的特点,也由此造就了全国乃至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氟化工先进制造业基地,目前巨化集团氟制冷剂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国内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
三是产业更加高端。形成了高端化氯碱化工产业,新型食品膜材料(PVDC)树脂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规模居全球前列。培育了电子化学材料产业,填补国家电子信息产业短板,形成三大类特色品种包含20余种产品的产业体系。突破了新材料产业关键技术,两项科技成果(新型氟制冷剂和太阳能背板)分获2018年度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一项专利(一种聚偏氯乙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获省级专利金奖。
三、基本体会
一是优越的环境是基础。通过“开放”,巨化集团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环境优势,得以在全国乃至全球坐标系内发现、延揽高端人才,得以不断借鉴消化吸收外部优秀企业经验,实现人才工作不断创新。二是优良的机制是重点。巨化集团从“是不是解决问题”“是不是激发活力”两个基点出发,着重对束缚人才激励机制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破旧立新、有废有立,逐项落实举措推动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开展各种分配方式的积极探索。三是优秀的平台是关键。巨化集团着重瞄准人才相对集中的区域,在美国、俄罗斯等国家设置了人才工作站,在上海、香港、杭州等中心城市设置了人才基地,确保“重点产业发展到哪里,高层次人才就聚集在哪里,人才政策就倾斜到哪里,人才服务就跟进到哪里”。四是优厚的待遇是保障。巨化集团给予人才的待遇,不仅仅局限在收入上,更多的是给予事业的舞台和实现价值的通道。同时,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努力做好选贤荐能、评优评先等工作,为人才争取荣誉、提升价值、拓展事业。五是优质的项目是纽带。巨化集团牢牢抓住优质项目这一纽带,促进产学研用深度结合,围绕化工、环保、金融、商贸营销等产业板块建设,推行“人才+项目”“人才+产业”“人才+课题”等多样化、项目化和协同化的人才使用模式,使企业与人才之间真正形成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的关系,进而也强化了引人、用人、留人的纽带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