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国企 >  滚动新闻 正文

变“输血”为“造血” 浙旅投集团产业帮扶让绿色农产品走出大山

发布时间: 2020-12-25 12:46:19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石潇俊

  浙江在线12月25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石潇俊)在浙江的西南部,隐藏着许多风景优美的古村落。这里是“江南最后的秘境”,千百年前的宋代状元沈晦也曾留下“惟此桃花源,四塞无他虞”的赞叹。

  如何将眼前的一方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因地制宜、绿色发展就是最重要的关键词。从2018年开始,在“千企结千村 消灭薄弱村”的号召下,浙江省旅游投资集团(下称“浙旅投集团”)本级结对帮扶浙江丽水市青田县高湖镇东三村、外冯村,下属浙江浙勤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浙勤集团”)结对龙泉市兰巨乡下沙桥村,通过挖掘山水资源、培育造血功能等方式,帮助当地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带动低保低边户增加收入。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两个乡(镇)发生了巨大变化:在高湖镇,几个薄弱村不仅有了稳定的集体经营性收入,更打响了“金谷引蝶”稻鱼米这一自有品牌;在兰巨乡,光伏发电盘活了闲置资源,“勤蓝”商标的注册让绿色农产品第一次有机会走出大山。

  此外,在千里之外的四川宣汉县,浙旅投集团还同时结对帮扶了南坝镇的丰乐村、双柏村和五道河村3个村,前后投入扶持资金180万元,帮助每个村新发展标准化枳壳种植基地约470亩,下属浙勤集团结对仪陇县继红村,完成从“输血”帮扶到“造血”致富的转变。

3.jpg

“蝶来水稻专业合作社”挂牌

  两年,44万元

  从高湖镇沿着盘山公路一路向上,车行2.5公里,便来到了外冯村的高山水稻基地。每到金秋时分,金黄稻穗随风摇摆,谷粒摩擦发出沙沙的声响,漫山的金色海浪美不胜收。

  但在两年前,这里还是另外一番景象:齐腰高的杂草遍布山野,有的地方已经长出了一人多高的野树,据当地村民介绍,这片土地已经荒废了二十多年。

  外冯村是一个典型的薄弱村,山多地少,全村山林面积7942亩,但可以耕地的面积仅502亩,缺乏现成的产业基础。全村还有低保户24户51人,低保边缘户22户39人,消薄压力很大。

  2018年,浙旅投集团成立工作组进入外冯村开展消薄工作。在前期详细的考察排摸中,当地“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开始进入了浙旅投集团的视野。

  “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是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首批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也是中国第一个世界农业文化遗产。长期以来,当地村民都有种植稻鱼米的习惯,但由于近年来人口大量外流,种植稻鱼米的村民已经越来越少。

  向大山要资源,就要利用好“稻鱼米”这块金字招牌;要想走规模化、市场化的路子,就要有外冯村自己的品牌。有了这样的思路,2019年外冯村正式成立“青田县蝶来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并注册“金谷引蝶”品牌商标。

  合作社的首个基地位于海拔350米的外冯村石柱岩自然村,基地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周边环境没有污染。浙旅投集团帮扶干部韩斌自信地表示:“外冯村村民世世代代都种植稻鱼米,我们的‘金谷引蝶’品牌就是不一样,刚推向市场就打开了销路,说明市场对品牌的认可度很高,同时也证明了走品牌化、产业化、规模化是一条正确的路。”

10.jpg

合作社土蜂养殖

  目前,在一期开发30余亩的基础上,合作社已流转石柱岩自然村田地100余亩,种植水稻、养殖田鱼,放养高山鸡1000余只,野生土蜂60余桶,并在高湖镇外冯村周边形成带动示范效应,进一步拓宽村民的致富增收渠道,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2019年10月18日正式推向市场后,“金谷引蝶”稻鱼米依托浙旅投集团“悦游网”、蝶来酒店集团“蝶来荟”线上销售平台,共获得经济收入36.3万余元;另外,浙旅投集团采购农产品伴手礼500份,为“金谷引蝶”创收7.5万元左右。综合算下来,仅2019年合作社就实现营业收入44万余元。今年,浙旅投集团还在“悦游网”开辟青田洋货扶贫专馆,销售利润全部返利给高湖镇强村公司,用于结对村消薄。

  谈到这两年的变化,合作社董事长、外冯村书记冯建伟多次用“不可思议”来形容:“结对前村集体经济的收入几乎没有,结对后收入从0元变成了4.5万,浙旅投集团不仅帮我们解决了收入薄弱这一难题,更是帮助我们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4.jpg

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方敬华考察青田东三村“十村联建”厂房

  另外,2019年浙旅投集团出资150万元,加上高湖镇十个行政村自筹的550万元资金,总计700万元,在东三村新建“十村联建”厂房项目。项目建成后,包括外冯村在内的全镇每个行政村都可以靠厂房出租产生效益,每年为集体经营性收入增收10万以上。

  在帮助低保低边户增收方面,合作社2019年带动有劳动力的低保低边户6户参加工作,为其增加收入近4万元。

  多元化增收为村集体经济持续造血

  同样的故事,也在几百公里外的兰巨乡上演着。

  兰巨乡虽然距离龙泉市区比较近,但产业一直以传统产业为主,村集体经济收入不高。2019年,浙旅投集团下属浙勤集团与下沙桥村共同建立50亩绿色生态水稻种植基地,帮助下沙桥村壮大村集体经济。

  水稻基地的最终产量为33000斤大米,截至目前,销售额已经达到16万元,利润近4万元。2019年,兰巨乡更是注册了“勤蓝”农产品商标,精选特色优质农产品进行对外销售。

  “消薄帮扶,既要帮一把,也要扶起来。如何才能扶起来,就是在当地建立起自己的产业生态,通过品牌化打造,将‘勤蓝’农产品推向市场,从而将‘输血’式农产品采购转变为‘造血’式共建订单农业基地。”浙勤集团帮扶干部王昌对记者表示。

16、注册“勤蓝”商标,精选特色优质农产品进行销售.jpg

注册“勤蓝”商标,精选特色优质农产品进行销售

  在开展产业帮扶的基础上,浙勤集团结合村综合楼存在680平方米空置屋顶的情况,建造村综合楼加层及屋顶光伏发电项目,打造“立体消薄楼”。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是一幢上下两层的综合楼建筑,加装的光伏位于二层屋顶。据统计,屋顶光伏预计全年可发电5万元,目前已产生效益41000元;一楼用于用于白酒生产,年租金3万元;二楼承办各类活动,年租金月2万元。综合算下来,这一座“立体消薄楼”年收益可达9万元左右。

  此外,下沙桥村借力县乡平台,吸收发展红利,夯实造血功能——投资国家公园主入口小镇项目和“山海协作”飞地抱团项目,年收益预计可达10万元左右。

  在浙勤集团的帮助下,短短几年时间,下沙桥村经营性收入就从2017年的0元,到目前的超过20万元。更为重要的是,“光伏发电+村综合楼租金+国家公园主入口小镇店面租金+飞地抱团投资”的多元化增收模式,已经能够稳定地为村级集体经济造血活血。

  “以前从来没有想到,家乡的生态价值会得到这么好的转换。”下沙桥村书记曾辉笑着说。

  而通过帮扶“消薄”,下沙桥村也同时建立起了针对当地低边低保户的长效帮扶救助。据介绍,该村每年飞地抱团项目10%的收益和小镇店面20%的租金将被用来帮扶低收入农户,让村民共享村庄发展成果。

  “通过两年多的工作,我们深知消除薄弱不是终点,乡村振兴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王昌表示,下一步,浙勤集团将通过整合乡村旅游资源、助推农产品生态价值转换等手段,为乡村振兴事业继续贡献力量。

15.jpg

与下沙桥村共建村综合楼加层及光伏发电项目

编辑: 郭涛
凡注有"浙江在线·国企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国企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国企频道消息",并保留"浙江在线·国企频道消息"的电头。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在浙江的西南部,隐藏着许多风景优美的古村落。如何将眼前的一方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因地制宜、绿色发展就是最重要的关键词。从2018年开始,在“千企结千村 消灭薄弱村”的号召下,浙江省旅游投资集团本级结对帮扶浙江丽水市青田县高湖镇东三村、外冯村,下属浙江浙勤集团有限公司结对龙泉市兰巨乡下沙桥村,通过挖掘山水资源、培育造血功能等方式,帮助当地壮大村集体经济,同时带动低保低边户增加收入。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两个乡(镇)发生了巨大变化:在高湖镇,几个薄弱村不仅有了稳定的集体经营性收入,更打响了“金谷引蝶”稻鱼米这一自有品牌;在兰巨乡,光伏发电盘活了闲置资源,“勤蓝”商标的注册让绿色农产品第一次有机会走出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