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国企 >  滚动新闻 正文

浙商银行:从“输血”到“造血” “一村一策”精准消薄

发布时间: 2020-12-30 16:38:00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黄玉环

  浙江在线12月3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黄玉环)秋末冬初,正是晚稻收割的季节,衢州市龙游县詹家镇夏金村的田野上一片金黄,一家当地龙头粮油企业的工作人员正驾驶着收割机,收割1500多亩的水稻。

  谁能想到,就在3年前,这片“裹”着金黄外套的沃土还是一片无人问津的“生地”。

  土地是农民的根,农村要发展,首先就要做好土地的文章。把这片“生地”变沃土,是浙商银行的手笔,而这只是这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诸多“消薄”扶贫故事中的一个。

  创新消薄方式 拓宽集体收入

  从全县闻名的落后村,一跃成为乡村振兴的样板村。完成这一蝶变,龙游县罗家乡席家村只花了2年时间。

  从2018年开始,浙商银行与龙游县5个经济薄弱村结对,席家村正是其中之一。彼时,这个村庄还处在“千头万绪理不清”的阶段。“那时,我们村还是破破烂烂的,每年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14750元,就算有好项目也不敢做,老百姓对我们这些村干部也很不信任。”席家村支部书记席今富说。

  巨变,是从席家村与浙商银行结对后开始发生的。

  浙商银行衢州龙游支行党支部书记、行长廖军是总行“消薄”工作小组成员。自挂职龙游县龙洲街道党委副书记后,他就置身“消薄”工作前线,成了把关落实第一人,这位与企业打了十多年交道的银行行长,到田间地头变身驻村干部。

9.jpg

帮扶干部廖军(图右)为衢州龙游山后村村民送防疫物资

  “当时我来到席家村,这里正在推广屋顶光伏发电,村民们以贷款的形式投资建光伏电站,用电站来创收。由于项目短期内的营收不能覆盖贷款利息开支,村民不仅没有创收,还背上了债务,项目推广也碰到了瓶颈。”廖军回忆说。

  面对这样的情况,廖军想到了一套崭新运作思路:由浙商银行出资,村集体负责租赁农户屋顶、利用村集体物业楼顶新建电站,并收购过往农户家的存量光伏电站,所得的电费收益归村集体所有。

  “我们一块光伏板的租金是50元,一户人家的屋顶差不多可以安装20块,这样每年就有1000元的稳定收入。”席今富表示,这种新模式不仅让村民摆脱债务危机,还为村集体拓宽了收入渠道。

  为了让村民们配合支持这项工作,廖军还亲自上阵,与村干部一趟趟去村民家动员讲解,“谈得顺利的只需半天,也有村民犹豫不决或中途变卦,那我们可能会多上门几次反复讲解”。另外,由于光伏电站产生的收益统计较为复杂,廖军专门向总行申请,依托总行的科技开发力量,为该村搭建专用的电费资金归集网络平台,一改繁琐人工统计,账目变得清清楚楚。

  截至目前,该项目累计产生收益14.49万元,预计未来每年将为该村增收16万元。

  “除了发电收入,我们拿这个项目去参加县里村级集体经济增收的创业创新大赛,还拿到了50万元的奖励。”席今富说,有了这第一桶金,席家村的“胆子”才大了起来,这两年开始提升村庄面貌和基础配套。

  为了支持席家村搞建设,浙商银行还主动承担了部分费用。在浙商银行的支持下,环村道路从3米拓宽到了6米,周边的山上也修建了4条山道,方便运输车辆出入。

  毛竹是席家村的重要产业之一,几乎每家每户都种。有了这4条山道,运输车可以直接开到山下,节约了一笔人工运输成本,每百斤的毛竹利润也因此从5元提到了12元。

  席今富表示,自结对以来,村庄变美了、百姓变忙了、人心变齐了、笑声变响了、道路变宽了、屋顶变亮了……席家村发生了“十八变”。

10.jpg

在衢州龙游县席家村开展屋顶光伏发电“消薄”

  巧用现代金融 盘活土地资源

  “1997年那会儿,我们村进行了大规模的垦荒,把村里的一些荒山推平开垦为农田。”夏金村村党支部副书记杨琰峰告诉记者,经过几年时间,田地是开垦出来了,但要让这些“生地”变成“熟地”,起码要通过种植改良三年,而且养“熟地”的先期投入高,村民们不愿意,村集体也没有这个能力。眼看着数千亩的农田无人耕种,又要退为荒地。

  浙商银行与夏金村结对后,廖军在实地走访中了解到这一情况,想到了用现代金融工具解决这一问题。

  因为夏金村的结对单位正好是浙商银行子公司浙银租赁,廖军通过协调推动“银租联动”模式落地,为当地龙头粮油企业以“回租通”模式融资1200万元。“我们为这1200万元的融资减免几十万元的利息,作为回报,这家粮油企业要把夏金村内1500亩‘生地’变成‘熟地’。”廖军说。

  就这样,夏金村“生地”变“熟地”的任务由种植经验更为丰富、机械化程度更高的粮油企业来完成。3年来,几茬的水稻收割过后,这片经过改良的“生地”,一年水稻产出就能为村集体带来20多万元的收入。

  这几年来,包括席家村、夏金村在内,廖军一人心系五村,从盘活土地到项目开发,从物资帮助到政策扶持,从资金“输血”到“自我造血”,他为这些村庄量身制定方案,实现“一村一策”精准“消薄”。5个结对村的帮扶方案从框架到细节,廖军至少经过3轮以上的调整完善,积极协助结对村与结对行、政府部门进行沟通,在确保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的同时,为结对村长远发展夯实基础。

13.jpg

以“银租联动”带动衢州龙游夏金村“生地”变“熟地”

  廖军的故事,只是浙商银行“消薄”扶贫工作的一个缩影。在这件事关全面小康与百姓福祉的大事上,浙商银行的脚步迈得坚实而有力。

  除了响应浙江“千企结千村、消灭薄弱村”的号召,浙商银行在中西部地区的扶贫工作也开展地有声有色。

  在四川,浙商银行与仪陇县5个贫困村结对,投入400万元,帮助结对村改善基础设施、发展产业项目等,惠及结对村村民近1200人。

  在贵州,浙商银行为多家专门从事薏仁米经营小型企业发放流动资金贷款2000万元,快速填补采购资金缺口,解公司资金流动性短缺燃眉之急,保障了公司薏仁糙米能及时收购,也让当地薏农能第一时间拿到种植收入。

  在甘肃,按照批量合作贷“银行+核心企业+农户”的产业精准扶贫模式,浙商银行向乳制品企业上游的80户养殖农户累计投放贷款3000万元,解决了企业奶源供应不足问题,有效疏通了乳业供应链,形成了银行、核心企业、农户多赢的局面。

  据统计,截至2020年9月末,浙商银行累计共有21家分支机构在32个结对村开展定点帮扶工作,开展产业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等帮扶项目40个,投入资金共计3415.04万元,受益受助人数达2.33万人。

7.jpg

燎原乳业合作的奶牛养殖户在收奶站收奶款

编辑:
凡注有"浙江在线·国企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国企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国企频道消息",并保留"浙江在线·国企频道消息"的电头。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秋末冬初,正是晚稻收割的季节,衢州市龙游县詹家镇夏金村的田野上一片金黄,一家当地龙头粮油企业的工作人员正驾驶着收割机,收割1500多亩的水稻。谁能想到,就在3年前,这片“裹”着金黄外套的沃土还是一片无人问津的“生地”。
  土地是农民的根,农村要发展,首先就要做好土地的文章。把这片“生地”变沃土,是浙商银行的手笔,而这只是这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诸多消薄扶贫故事中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