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我国经济两年平均增长5.3%,较一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经济保持持续恢复态势。7月份受高温、暴雨以及局部疫情散发影响,主要指标增速有所回落,但经济总体仍保持持续恢复态势,主要宏观指标保持在合理水平。后续应针对经济运行中的一些扰动因素有的放矢、综合施策,做好跨周期宏观调控,推动经济持续平稳高质量发展。
经济持续稳定恢复
目前,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疫情冲击以来的复苏逻辑仍在延续:疫情以来,海外供需恢复不同步使外部供需缺口拉大,带动中国相关物资出口持续高增长,进而拉动相关中游制造业(叠加中国制造业领域较早复工复产)持续高增长、拉动对上游原材料的需求,并驱动中国经济内生动能特别是民间制造业投资等恢复。与此同时,政府相关的基建类投资、社会投资平稳推进,房地产投资在系列新政影响下高位平稳回落。此外,疫情持续影响服务消费场景恢复,使服务业恢复缓慢。受制于下游服务消费缓慢恢复,价格呈现PPI上涨(对上游的需求较快恢复叠加供给约束等)向下游的传导特征,呈现上游涨价、缺芯、人力成本上涨等供给约束,叠加疫情制约服务消费恢复、运费上涨等需求约束。
未来,预计我国经济仍然会保持稳定恢复态势,“三驾马车”的动力仍有支撑。消费方面,虽受部分地区暴雨洪涝灾害、全国疫情多点散发等影响,居民出行和就餐消费相关活动有所减少,叠加基数效应使近期消费增速边际放缓。但随着居民收入增速加快(上半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速为12%,比一季度明显加快)、消费意愿提升(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实际增长17.4%,快于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等,将支撑消费会继续回暖。投资方面,制造业投资持续回暖,“十四五”规划的重大项目陆续启动建设,下半年各地仍有近3万亿元新增债待发行,财政支持空间相对较大,三季度为项目建设传统旺季,项目融资需求相对旺盛,将使基建投资有望提速。出口方面,海外疫情反复制约复工节奏,使供给约束缓解延后,使部分新兴经济体对与我出口竞争边际上缓和,将支撑我国出口仍有韧性。
需关注经济运行中的潜在扰动
制造业投资可能受预期不稳、信心不足等影响。去年四季度以来,原油、铁矿石等价格涨幅明显,带动成品油及下游化工品、钢材、有色金属等价格大幅上涨,材料成本不可控,导致制造业企业扩大投资的顾虑较重。此外,在去产能、“碳达峰碳中和”等政策导向下,一些上游原材料投资将逐步减少,并且,中游加工制造企业受原材料价格过快上涨、大幅波动及下游需求稳定性、持续性等不确定性扰动,企业应收账款快速累积,生产节奏不稳,也会影响投资计划。
基建投资加快可能存在制约。上半年,我国基建投资偏低的主要原因是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进度滞后(上半年的地方专项债才发行了35%左右,明显低于2019、2020年同期水平),预计下半年会加快,但可能会受到债务风险管控、全流程监管加强和优质项目不足制约;房地产投资也存在扰动,受系列新政影响开发商拿地意愿、回款质量等,且基数、新开工面积减少等,可能会使房地产投资增速持续下滑。
疫情影响线下服务消费。由于疫情对部分群体的就业和收入冲击较大且至今仍未恢复,并造成居民消费倾向下降仍持续较低,且病毒变异、疫情散发可能常态化,对居民外出消费的心理影响恐将持续,都使得服务消费、聚集消费仍然受限等,使得消费需求的恢复受制约。
海运费暴涨等干扰出口。今年以来,国内外需求共振复苏带来对大宗商品的强劲需求,出口航线紧张,海运指数持续攀升,给出口造成很大压力。今年以来的各类船舶费率明显上涨,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持续创新高。海运复苏造成集装箱紧张,价格飙升,上海航运交易所公布最新的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CCFI)也持续创出历史新高。
原材料、零部件等短缺和要素成本高企问题持续蔓延。近年来,钢铁去产能工作使得部分矿场关闭、相关产能大幅减少,叠加原材料市场寡头垄断下的控产提价,进一步加剧了原材料等供给紧张、价格大幅上行。今年以来,PPI涨幅持续扩大,7月份,PPI同比上涨9.0%,达到近年来新高。此外,疫情导致国内外部分供应链延迟或中断,以及美国实施制裁断供等,叠加主要经济体出于安全考虑优先保障本国供应,导致芯片、关键零部件等中间产品短缺逐步蔓延加剧。并且,据调研和多方信息反映,疫情以来的人力、土地等要素成本有所上升。
部分潜在债务风险爆发。在支出增加、收入来源减少以及巨额债务存量到期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债务压力持续加大,部分地方的债务风险可能爆发。此外,部分企业债务状况恶化,资产负债率迅速上升,今年在生产经营没有明显好转的情况下,债务违约概率上升,一旦发生债务违约,将造成债务风险在企业间、行业间和区域间的交叉传染。
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
全球疫情演变仍有不确定性,国内经济恢复仍面临扰动。下阶段,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不放松,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改革,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要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推动经济平稳高质量发展。为此建议:
加强和改善需求侧管理。要用体制机制改革等办法稳定内需,大力优化收入分配格局,通过构筑社会安全网减少消费后顾之忧。把握好预算内投资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进度,推动形成实物工作量,围绕民生等重点领域如教育卫生、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城市群发展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等短板加大有效投资,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外需方面,深化规则制度型开放,降低隐性政策壁垒;推动双边与多边贸易协定达成落实,拓展国际合作空间和市场;确保国际物流供应链稳定畅通,统筹优化提升航线和集装箱运力等;协助外贸企业加快对跨境电商相关贸易方式探索,做好相关配套服务等。
把握好货币政策的时、度、效。为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在保持货币流动性总量合理充裕的同时,针对经济运行中的薄弱环节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给予金融资源方面的倾斜,建议继续发挥好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的作用,促进中小微企业的整体运行平稳回归到常态。
实施好财政跨期预算平衡机制。跨期预算平衡机制基于长期的、动态的理念管理预算,将政府债务规模与赤字规模的增减与宏观经济周期密切关联,既能“该出手时就出手”,又能时时约束政府行为。要立足于中长期把握发展大势,实施跨期预算平衡;同时,政府要加快构建债务风险的预警与处置机制,全面把握债务规模、期限结构以及财政运行态势,建立起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确保跨期预算平衡。
统筹做好各类风险防控。继续做好疫情防控,特别是加强针对变种病毒疫情暴发区域来华人员的防疫。发挥好汇率的宏观经济稳定器功能,防范外部冲击对金融市场稳定的影响。动态跟踪地方债务风险变化,做好中长期债务处置规划。加强金融风险监测预警,重点排查金融机构涉及房企和可能违约的国企,做好风险化解预案。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增收和低收入特殊群体的保障等。
保持物价基本稳定。促进大宗商品进口多元化,尽快推动部分上游领域环保达标复产,稳定部分原材料领域投资预期。强化价格预警调控系统,平滑价格波动,稳定供给水平,做好通胀预期管理和市场价格监管。引导现货市场合理规划销售目标,严查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等扰乱市场秩序等行为。
(作者单位: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