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国企 >  数智国企 正文

数字化改革一周年之际,记者走进多个场景感受——

“小日子”里的大变化

发布时间: 2022-02-17 09:00:32 来源: 浙江日报 记者 施力维 王逸群 陈久忍 通讯员 曹海建 金静

  数字化改革正给浙江人的生活带来巨大改变。一份外卖订单,有外卖在线平台守护食品安全;交通出行,“浙里畅行”规划线路,提供实时视频;新购住房,建设进展及时掌握,问题建议线上提交……

  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看似小事,却连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关系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2021年2月,浙江全面启动数字化改革。近一年来,这一场牵一发动全身的系统性“大变革”,悄然改变着浙江人的“小日子”。

  在数字化改革一周年之际,本报记者分别走进山区乡村、城市工地、街道社区,感受数字化改革给居家老人、购房业主、基层社工带来的改变。在一个个与你我生活息息相关的小场景里,共享一份改革获得感。

  余杭小山村

  宅家享受养老服务

  2月15日,元宵佳节,我们驾车来到杭州市余杭区鸬鸟镇。山路两旁挂着盏盏红灯笼,不过镇里已没了假期的喧闹,许多年轻人赶赴城市工作,留守的以老人居多。

  少了年轻人的照料,老人们生活品质有保障吗?早上9时,我们在鸬鸟镇仙佰坑村见到村民吴素琴时,66岁的她正笑眯眯地坐在大厅的竹椅上,对着手机刷视频。

  依托数字化改革,村里的老人如今宅在家中也能享受养老服务。吴素琴觉得,这是过去一年里最大的改变,“我们也像年轻人一样,用手机点餐,预约养老服务。”

  上午10时,吴素琴为我们演示了一次点外卖。红烧鸡腿、番茄炒蛋、萝卜清汤,她在小程序上熟练地下单,1小时左右,午餐就能送到家。这份外卖,其实是鸬鸟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供的老年营养餐,“镇里有补贴,算下来一份外卖自己承担5元左右”。

  这份送上门的午餐背后,是市、区、镇三级针对杭州乡村养老服务的一次变革。

  午后,在吴素琴及镇干部的带领下,我们来到鸬鸟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详细了解这份午餐背后的故事。在这里,镇里按照省市统一部署架构,搭建了数字养老服务场景,通过智能设备、智能系统、助餐小程序、家庭床位等收集的数据,为老人提供精准的服务和监护。

  在大屏幕上我们看到,鸬鸟镇现有60岁以上人口3346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8%。为了给数量较多的高龄、独居、孤寡、空巢老人送餐,镇里搭建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送餐体系。老人在数字平台订餐,订单将派发给送餐员。

  镇里以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方式打造了送餐平台,建立送餐队伍。为确保老人吃上“热乎饭”,镇里还把辖区的农家乐,引入到养老助餐体系中来,并设立了邻里助餐点。等餐品送达助餐点后,老人可就近用餐。“大家还能聊聊天,碗都不用洗了。”吴素琴说。

  据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依托数字养老服务场景,镇里探索为老人的健康状况“画像”。像吴素琴这样的老人配备了健康手环等可穿戴设备,数字化系统收集数据后,可为老人提供健康档案管理、老人体征数据检测、主动健康智能评估、居家养老智能监护、在线健康问诊、健康知识分享等功能。针对一些行动不便、年纪较大的老人,镇里上门安装了应急呼叫设备,出现紧急情况后,后台会及时推送到基层治理平台,相关人员可以及时上门救护。

  老年人用手机软件不熟练怎么办?这两年,镇里多次开办针对老人使用手机的培训班。通过培训,吴素琴现在能熟练地使用社交软件,还特别点开了“浙里办”,“现在办事用这个,有老人版,字体大,很方便”。

  椒江新小区

  房屋验收变得省心

  走出乡村,来到城市,住宅质量是市民们高关注度、高投诉率的“关键”小事。如何将这件“烦心事”变成“省心事”?2021年,台州推出“房省心”应用,接入全市全部2947个在建工程,8万多套在建住宅,以解决房产项目的施工质量难监管、工程验收难放心、收房标准难把握、群众投诉难解决等问题。

  在台州,我们一路跟着市民黎力去验收新房,看看“房省心”应用场景给收房带来了哪些改变。2月15日上午,我们和黎力在椒江城东的一个小区门口碰面。该小区有南北两排8幢楼房,将绿化、泳池、儿童游乐场等公共设施,围在中间。

  黎力的房子在4楼,面积108平方米,三室一厅两卫,是全装修的房子,基本的门窗、水电都已经安装好了。“房子可以说是我看着一点点造起来的。实地看房,还是第一次来。”黎力说,之前他经常通过“房省心”应用,查看楼盘建设进度、质量验收等情况,了解房子建造的最新动态。

  一进房屋,黎力就开始一间一间认真查看起来。只见他一会儿按开关,一会儿推拉门窗,一会儿用指关节扣打墙面,在阳台上比划窗户的高度,看起来很专业。“验房,我是做了功课的。”黎力打开“房省心”应用,进入“验房贴士”模块讲解说,“这里有4个教学视频,几乎所有的验房知识都可以学到。”点开视频,我们发现里面有水电、厨卫、门窗、地面等区域的验房注意事项,由来自台州各大建筑公司的专业人士进行讲解和教学,并推荐了各种验房工具。

  “我觉得水电线路还可以,基本可以直接用了。插座挺多,阳台的采光也很好,9点钟阳光基本全照到了。”但是,黎力还是发现了一些瑕疵。他指着阳台外墙的一侧边缘说:“你看,这个墙面抹灰不太平整。看起来像重修过的,而且上端还有个小裂缝。”

  10时许,在“安心收房”的“意见反馈”板块,黎力上传了现场拍摄的照片和文字描述,将意见反馈给监管部门。看完房子,黎力又在公共区域转了一圈,看了走廊、过道、楼梯的情况,这才下楼。他准备过几天带上各类专业工具,再来仔细验一遍。

  黎力的意见反馈最后去了哪里?我们随后来到台州市住建局,进入“房省心”管理后台,发现有近200条各类投诉和咨询,内容有“地下停车场没信号”“空调外机未垫平未固定”“房屋赠予需要什么手续”等,大部分当天都能交办完结。

  “我们的系统横向协同了自然资源等12个部门,纵向贯通了省、市、县、企业、项目、业主6个层级的数据。”台州市建设局一名负责人介绍。该系统可以实时掌握台州全市项目基础信息、同比增长、项目分布、企业主体、数字化执法和从业人员分析等,及时掌握企业、主管部门安全生产履职和质量管控工作情况,为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后台显示,黎力这条意见在10时15分交办给开发商处理,11时左右办结。“是的,开发商早上就联系我了,说这几天就会派房屋维修人员上门查看维修。”接到我们求证电话时,黎力高兴地说。

  拱墅东新园

  社区服务更加高效

  走进杭州市拱墅区东新园社区居委会办公室,社区党委书记费建军的目光正紧盯电脑。“我先对完这张表格。”他冲我们笑了笑,继续把目光挪回屏幕。

  我们凑近一看,屏幕显示的正是杭州市为推动基层减负提高社区服务效率的“一表通”应用。他指着略显空荡的办公桌说:“你看,工作方式都变了。社工开始脱离‘表山单海’了。”

  正当费建军给我们介绍情况时,电脑屏幕上弹出一条提醒:居民刘某即将满80周岁,请及时办理高龄津贴。“走!跟我们上门去。跑几家,你们就有数了。”

  我们跟随费建军来到东新园小区一户居民家中。“刘大伯,您的姓名和身份证号确认下。”费建军将个人信息一一核实、记录,并输入到手机浙政钉的“社区智治在线·一表通”中。“办好了,下个月这笔津贴就会打到您的卡里了。”不到两分钟,费建军办好了所有手续。

  费建军告诉我们,像这样的高龄津贴、残疾人补助等事项申报,以往需要本人到社区办理。如今,系统通过数据的比对,会主动提醒哪些老年人可以办理老年卡或者申领高龄津贴。社工根据提醒的内容,主动与老人对接,上门或电话采集电子资料。

  改变的背后,是多部门业务数据的打通。费建军将“智治在线·一表通”场景比作“数据库”。“在这个数据库里,我们看到的人员信息是非常立体的,比如,我们查看一个低保人员,他的基本信息、走访记录,补贴记录、救助信息等都一目了然,因此就是一名新社工,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服务对象的全面信息,从而提供更精准的服务。”

  据介绍,平台整合原有的人社、城管、计生、老龄、企退、消防、综治等条线约13个业务系统数据,打通大救助、“互联网+养老”、智慧民政等5大系统,覆盖帮扶、养老、残联、企退、党建5个条线业务场景。

  一天采访下来,我们最明显的感受是社工负担减了,群众享受服务更方便了。办公室内坐在电脑前填报表的声音少了,走街串巷的社工多了。

  “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在日常工作中,社工往往要承担多个条线任务。以往各部门要求社区填报的表格中,需要统计的项目有不少重复。”费建军说,过去好多社工到了社区就开始统计、汇总、填表,一抬头就到中午了,而东新园社区常住人口有1.6万余人,社工只有十几名,“填表占用了很多上门服务群众的时间,不少居民也反映见到社工的时间越来越少。”

  现在,社工只需在走访中对系统中居民“立体画像”的数据进行实时更新即可。部门如果想要相关的报表数据,只需点点鼠标勾选关键数据,后台就能“DIY”出一张表单。“平均下来,每个社工每周用于信息采集和制表时间减少了将近20个小时,社工的平均走访时间提升了60%。” 除了养老条线外,社区目前帮扶、残联、人社、退役军人、卫健、司法等7条线的报表从113张减少到26张,都可以“一键”生成。伴着基层减负,以前需要花费很大精力审核的众多民生补贴发放也变得更精准、快捷,资金发放审核周期由之前的3天减少至2小时。

编辑: 陈寒
凡注有"浙江在线·国企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国企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国企频道消息",并保留"浙江在线·国企频道消息"的电头。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