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早已不单单是大型交通设施,更是撬动城市经济的一支有力杠杆、描摹临空经济的一支神奇画笔。
早在2012年,温州就提出建设航空大都市的设想,成立温州空港新区,大力发展临空经济。作为温州唯一集空港、海港、陆港于一体的城区,龙湾成为主战场,尤其是近年来,龙湾发挥东部综合交通枢纽和临空区位优势,全面谋划临空经济布局,全力跑出临空经济腾飞加速度。今年1至9月,空港新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0.79亿元,制造业投资21.27亿元,引进内资22.75亿元、外资1000万美元。
三大主导产业
夯实临空经济基础
落户于空港新区的浙江某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是专业生产一次性医用穿刺器械系列产品的制造基地,现年产各类医用针超100亿支,已成长为国内医用针类产品制造最具规模企业之一。
距离其不远的某阀门集团有限公司,同样拥有硬核实力。该公司每年将销售收入的3.5%用于研发,逐步在阀门领域建立起自己的核心技术,企业现拥有35项专利产品,4个省级工业新产品,被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其自主研发的二代燃气防尘球阀在国内市场销售额位居前列。
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借助市、区政府搭建的温商、龙商回归平台,充分发挥临空、东部综合交通等区位优势,空港新区聚焦招大引强、全力夯实产业基础。据统计,空港新区已累计招引各类企业1200多家,其中,规上企业160家;目前,产值超10亿元以上企业4家,5亿元以上企业6家,高新技术企业59家,且拥有康德莱等3家上市企业;逐步形成以泵阀、智能装备、生命健康为主的三大主导产业,并聚集起一批特色鲜明、前景广阔的产业集群。在2020年温州市领军型、高成长型工业企业名单中,龙湾区的18家领军型、高成长型工业企业有13家在空港新区,占比高达72%。2020年,空港新区规上企业产值164.45亿元;主导产业产值52.87亿元,产业占比达35.2%,在温州市“3+12”二类产业平台考核排名第一。
战略性新兴产业
打造未来全新增长极
一边全力夯实传统优势产业,一边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空港新区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契机,努力培育发展新动能。
位于空港新区的某能源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动力、储能锂离子电池单体到系统应用的研发、生产、销售一体的企业,成立后仅一年就缔造了动力电池业界产业化建设的“神话”:2017年10月注册,12月在空港新区动工,2018年5月实现近10万平方米厂房封顶,7月初启动设备进场,10月下旬3GWh动力电池产线进入小批量试产阶段。正式运营第二年便实现了销售收入过10亿元,产能更是跑出了从3GWh到6GWh,再到14GWh的“加速度”。今年,该公司在建的20GWh产线已陆续投产,项目全部投产后产值可超百亿元。
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空港新区某集团能飞能跑的“飞行汽车”首度亮相,飞行速度可达160公里/时,空中动力与地面动力转换时间仅需3秒,可在任何停车位和私家车库中停放……引来众人围观。
近年来,龙湾牢牢抓住“航空”做文章,高起点谋划通用航空产业,以前瞻性的眼光,早早规划通用航空产业园。今年初,该集团通用航空产业园项目签约落地,将打造集通用飞机整机整装和交易、飞行汽车与无人机整体及零部件研发、制造与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基地。项目采用分批供地开发,其中一期用地面积约700亩,建设通航飞机复装中心、飞行汽车制造中心、通用飞机及飞行汽车创新研发中心等。不久的将来,“会飞的汽车”将在龙湾制造、起飞。
完善基础设施
描绘产城融合新图景
实施空港扩能工程,加快启动温州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新建第二跑道飞行区工程和T3航站楼工程等;着力打造高效空铁出行链,依托温州东部综合客运枢纽,紧抓沿海高铁、杭温高铁引入的契机,发挥“航空+高铁”的叠加效应……
一条条航线的延伸、一架架货机的起降,在便利贸易往来、拉近时空距离的同时,也为城市经济发展搭建了新平台。向蓝天要机遇、向蓝天要增长。空港新区不仅要成为吸引产业的磁铁,还正在成为吸引人才的磁铁。
交通优势再放大。龙湾以交通为依托,建成多元立体、互联互通、安全便捷、绿色智能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1个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温州东部综合交通枢纽,贯通对外辐射快速通道,与周边县(市、区)多通道快速相连,实现至省、市1小时通达,至长三角和海西区主要城市2小时通达,构建对外“1+2交通圈”;实现15分钟通达对外交通枢纽、区内出行30分钟,构建内部“15+30交通圈”。
基础设施再完善。龙湾加快建设路网体系,启动通用航空产业园经五路(空港大道-航空大道)等道路前期设计,加快推进瓯江口大道等5条道路建设,建成天城安置小微园区间道路通车。同时,谋划空港新区罗峰中学、永兴幼儿园等民生项目,并启动永兴幼儿园前期工作,完成永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项目立项并启动初步设计。加快推进安心公寓、沙北安置房等项目建设。
产城融合的新图景正在蓝天下一点点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