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9月1日讯(记者 鲁杰 通讯员 胡闻博 邓焱阳)整洁美观的小区、多层别墅式楼房、宽阔平坦的道路……8月30日,记者跟随台州市国资委来到台州市黄岩区的泥河岭异地安置小区,看到村民们已陆续搬进新家,开启了幸福的新生活。该项目是台州市水务集团在重大工程建设助推下进行的,提升了水库库区搬迁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是台州市国资国企助力“共富”的成效缩影之一。
近年来,台州市国资国企围绕服务民生事业、守住保障底线,开展“六富”行动,实施了一批国企富民项目、打造了一批国企助富平台、打响了一批国企服务品牌、培育了一批国企帮扶样板。跟随此次走访,看看台州国资国企助力“共富”的担当作为。
“村村通”微公交
“橘黄小巴”畅通乡村“共富”血脉
8月30日,农历八月初四,是村民们的赶集日。66岁的蔡天庆和老伴收拾了3大筐赶集需要的山货后,来到上郑乡上郑村小英山站的“村村通”微公交候车点,前往镇上集市售卖。蔡天庆告诉记者,多年来,他和老伴靠着种植土豆、猕猴桃、生姜等农作物为生。每逢集市日,两人都要去19公里外的宁溪镇上赶集卖山货。“包一趟农用车,来回路费就要花100块,有了微公交以后,路费只要2块钱,出行省了一大笔钱。”蔡天庆说。
宁溪镇五部村村民周雪娥也是“村村通”微公交的常客,她以前总是觉得交通不方便,去城区打工费时又费劲,所以就在家种种田,勉强维持生计。通了微公交以后,十几分钟就能到镇上,就能打零工增加不少收入。
台州公交集团黄岩分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共出行在黄岩西部山区是一件极具地域限制的事。尤其是小英山自然村,囿于偏僻复杂的山区环境,此前一直没有公交路线经过,当地村民只能选择三轮车或是农用包车来满足外出需求。“出行难”成为长期困扰山区老百姓的一个“心结”。
针对黄岩山区群众提出的“出行难、出行贵”问题,台州公交集团推出“村村通”微公交项目。截至目前,已陆续开通41条“村村通”微公交线路,扫除了宁溪上前洋村、屿头白石村、平田官龙村等多个行政村的交通“盲区”,覆盖了黄岩山区12个乡镇街道,月客流量超过1万人次。
橘黄小巴穿梭大山深处
乘坐橘黄小巴穿梭在大山深处,记者感受到微公交带给沿线山村带去的生活便利。正是这一辆辆“橘黄小巴”点燃了山区村民的新期待,让越来越多的村民愿意“出山”去寻找致富的机会。
“公交通达乡村也是共同富裕的先决条件之一,我们也将一如既往地帮助乡村群众实现‘走出来’的目标。”台州市公交集团相关负责人说。
未来,该集团还将根据群众需求,进一步建立准点快捷、经济高效、保障群众出行的村镇客运网络,打造安全便捷、群众满意的“村村通”微公交品牌。
泥河岭村原貌
泥河岭村异地安置新貌
打造山区村民“共富”新生活
三层小别墅、落地窗客厅、现代化装修……走进泥河岭异地安置小区村民葛新计的家中,记者感受到了异地搬迁给村民们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没搬迁前住的是上世纪50年代修建的老房子,搬迁后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葛新计说。
泥河岭村村民葛新计的新家
泥河岭村原位于长潭水库溢洪道左侧,因距台州市城市供水取水口直线不到500米,发展受限,集体经济以及群众收入与周边乡村比较有较大差距;而且村内民居设施落后、生活环境艰苦。同时,频繁的人居活动不利于水库水质的保护,存在影响广大市民用水安全的隐患。自台州市引水工程开工以来,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台州市水务集团助推泥河岭村的异地搬迁工作启动,异地安置点选址在黄岩区北洋镇百林村,规划用地面积24.7亩,建筑占地面积约4669㎡,安置房设计为3层框架结构。到目前为止,102间民房已完成结顶,移民等投资约3500万,工程处于收尾阶段。
在泥河岭村书记颜小良的带领下,记者走访了泥河岭村旧址,残旧的房屋遗迹与如今焕然一新的新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离开水库库区,安置居民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村民的生活环境得到了全面改善,就业更加多元,收入也增加了不少。”颜小良说。
台州市水务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泥河岭异地安置项目是该集团以重大工程建设助推库区群众共同富裕的实践成果。该项目的建成实现了水库保护和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生活改善的双丰收。
除此之外,在结对帮扶的仙石村,该集团克服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等诸多堵点、难点,在高山上建起了日供水2000吨的上郑水厂,解决了周边15个村的用水难问题。如今的仙石村,用水不再是难题,村民们办起了民宿,在水声、蝉鸣中体验农家生活,吸引大量游客。
截至目前,黄岩区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改造共新建1座城市水厂,新改扩建3座乡镇水厂、11个联村供水工程和46个单村供水工程,黄岩区85%的行政村接入城市供水网,共惠及14个乡镇(街道),250个行政村,共计22.7万人口。
上郑水厂
(以上图片均由台州市国资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