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站枢纽
内部装修装饰进入收尾阶段、云门外立面也基本完工……杭州西站开通运营进入倒计时。眼前是逐渐清晰的西站轮廓,心中是它能给高铁建设、城市发展带来哪些影响的无限遐想。
这种遐想,其实从规划之初,就随西站的建设如影随形。西站设计团队核心、筑境设计总建筑师于晨深有体会:“很多次我参加行业论坛,想讲些其他内容,大家还是会说‘也讲讲杭州西站吧’。”
事实上,杭州西站既不是国内目前建筑面积最大的高铁站,它身上反复被提及的“站城融合”也在国内其他城市屡有实践,但为什么人们对它的兴趣如此浓厚?
今天,我们联合西站枢纽设计方之一——筑境设计,推出“高质量、共富裕——走进重大项目一线·杭州西站枢纽”系列报道第9篇,站在眼下回头看,以建筑师的视角,探寻西站对我们城市与生活的启示。
1 天时、地利、人和让西站走进现实
建筑如一面镜子,折射着时代的审美、技术,还反映着更宏大的图景。杭州西站的诞生,用于晨的话来说,伴随着全国铁路建设与城市发展的战略脉搏,“时运很好”。
于晨回忆,西站设计进行一轮投标时,恰逢“站城融合”理念被国家反复提及:从2014年开始,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支持铁路建设实施土地综合开发的意见》;随后,《关于推进高铁站周边区域合理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相继出台,进一步推动了“站城融合”的发展。
战略上的鼓励,给西站顺利推进提供了“天时”,而承载西站“舞台”的能级,则是这个逻辑线上另一个重要锚点,“杭州的经济发展与价值提升达到了一定高度,这是类似西站这样‘站城融合’项目建成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于晨说,正是地处长三角腹地,加上城西科创大走廊的托底,才造就了西站如此规模的枢纽如愿落子。
给于晨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杭州对于新理念、新技术所表现出的极大包容与热忱,“西站建设中遇到的困难非常多,每向前走一步,都需使很大的劲,能够坚持下来,是因为建设者们的高度统一和百折不挠。”雨棚上盖这些“少有人先”的尝试能够落地,也印证着西站建设者的开拓精神。
2 西站的设计里,有城站和东站的“影子”
“站城融合”似乎与西站捆绑在一起,但纵观杭州几座地标性的铁路枢纽,就会发现,“站城融合”并不是随西站“冒”出来的概念,而是在杭州历经数十年的厚积,乘国家战略东风的一次喷薄而出。
上世纪新城站筹建时,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筑境设计主持人、杭州西站枢纽规划建筑主创程泰宁教授,创先河地在城站站房上方规划了一个酒店,这在20多年前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新,城市功能和车站融合的理念在城站初见端倪。21世纪,随着高铁带来的人流量激增,规划建设的杭州东站更大、站台更多、更注重集散的高效,但乘客“容易迷路”“太大太空”的意见随之而来。
城站为杭州探索“站城融合”埋了个“引子”,东站激发了人们对枢纽外观、内涵上更高的要求,杭州铁路客站设计的变迁,成了西站规划设计的“蓝本”。
于晨回忆:“一开始西站的定位就在满足交通功能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更有‘人情味’的东西,比如适宜的空间尺度,以及杭州的文化彰显。杭州作为人文底蕴丰富的城市,它的千年古韵和新锐的气质,共同构成了一种特别的城市形象,这也是我们一直想通过杭州西站给旅客呈现的一种印象。”不管是“站城融合”还是“人情味”,在于晨看来,这两个西站最突出的特点,其来源正是城站与东站,西站是在它们基础上的一次“自然进化”。
程泰宁院士和于晨在杭州西站枢纽现场讨论交流
3 不是每个城市都需要杭州西站
去年,由程泰宁教授等4名院士牵头立项的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研究项目——中国“站城融合”发展战略研究结题,其中不少论证实例就是杭州西站。这是西站带给学界研究财富的一个缩影,于晨直言,可以预见西站枢纽对国内“站城融合”的影响意义非凡。
正是因为大量富有突破性的举措落地,在于晨参与南京、重庆、昆明等地的新站设计时,大家总会提到杭州西站,但他觉得,并不是每个城市都能有杭州西站,也不是每个城市都需要杭州西站。
“并不是说站前做一个门,把站场拉开、中部进站,就可以做好‘站城融合’,如果把杭州西站作为一个模式固定下来,硬生生放到其他城市,不与当地的区位、特色结合,就不能做到真正的融合,而是变成千城一面、千站一面。”于晨说。
不能生搬硬套西站模式的实例,在数千公里外的云南发生。于晨参与设计的昆明西站,正处在滇池和西山森林公园间的一个狭长过道上,山水之间的高铁站,如果套用杭州西站的高密度开发,即使建筑外观再精美,裸露的铁路线与建筑仍会破坏原有的自然风貌。“大型客站‘站城融合’是趋势,杭州西站是和城市开发融合,昆明西站要和自然融合,它们的融法不同。”于晨解释,“站城融合”要根据地形、城市能级、区位情况考虑不同的融合策略,“‘站城融合’是一种意识,在做‘站城融合’前,我们更需要有因地制宜的精神。”
4 车站不仅是交通“机器”,还是城市的公共空间
“西站模式”不宜照搬,并不代表西站建设没有可以借鉴的地方。
综合城站、东站孕育出的西站,在枢纽功能与场所精神上达到了平衡,在于晨的观念中,西站在作为城市公共空间这点上,经过了精心雕琢,就拿站前广场来说,“曾经站前广场就是一片大空地,种了树市民觉得挡住车站不好,不种又太空,所以很多人觉得,不如不做站前广场。但经过我们的研究,站前广场很重要,它承担着城市公共空间与展现城市形象的作用。”
云门给站前广场建设提供了新思路,这个立体的站前广场也展现着设计者们对将车站打造成城市公共空间的“倔强”,于晨透露,虽然云门目前由开发商负责打造,但当初带条件出让时,规定必须留出数千平方米承担站前广场的作用,“我们还有云谷,它既不是候车厅也不是售票厅,而是一个半室内的城市公共广场。”除了对场所精神的营造,西站在分层确权等方面的尝试,也为集约、高效用地提供了一种新样本。
眼下,对于晨和他的同事来说,西站的开通远不是结束,它值得学者、业内人士继续站在杭州城市发展的角度研究下去。“我觉得一定能够从西站后续的运营中得出更多有价值的结论,杭州西站还远没到做总结的时候。”
图片由筑境设计、杭州西站枢纽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