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不断壮大企业规模
国企规模化发展是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基本前提,体现了企业的总体竞争能力。国企要紧紧围绕国内国际双循环,以市场为重要依托,重点做大国内市场、做优国际市场和做强行业市场,以旺盛的市场需求为牵引,巨大的市场占有率为基础,推动国企规模化发展。
一是积极做大国内市场。国企要以保障民生、服务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石油、石化、电网、通信、供水、供气、公共交通等主责主业,准确把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服从服务于国家战略,深耕国内存量市场,既讲经济效益又讲社会效益,突出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提供优质高效的产品和服务,善于利用国际资源,依托中国规模市场优势和快速发展优势,不断壮大规模,实现与国家发展同向同步。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契机,加快转型升级,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顺应未来发展方向。
二是努力做优国际市场。国企要以积极抢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机遇,以增强经济活力、放大资本功能、实现保值增值为主要目标,既要牢牢把握国内市场的重要战略基点,又要敢于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培育新的增长点,充分挖掘巨大的国际市场潜力,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市场规模,壮大自身发展规模。努力保障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主动承担重点专项、重大项目等,善于利用国际市场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和资金优势等,提升产品竞争力和产业协同力,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提高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地位,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安全效益的有机统一。
三是深入做强行业市场。国企要聚焦主责主业和自身发展定位,将主责作为长远发展的根本,将主业作为壮大发展的基石,积极对标世界一流企业的同类产品和同类服务等,贯穿世界级先进产品的标准和世界级优质服务的理念,不断优化产品发展,努力改进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能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按照市场化要求实行商业化运作,主动与世界一流企业开展产品竞争和服务竞争,在优胜劣汰和有序进退中壮大规模,敢于通过与强者竞争提升自身能力。以市场资源配置为基础,面向未来制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战略,进行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逐步逼近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
对标世界一流管理 努力提升经营效率
国企经营效率是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根本要求,体现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能力。国企要面对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以文化管理、流程管理、制度管理为核心,不断自我完善、不断自我超越,努力保持和争取世界一流企业地位。
一是优秀的文化管理。国企要紧紧围绕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开展高度匹配的企业文化管理,突出文化的导向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和规范作用等,用优秀的企业文化引导全体员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善于倾听不同声音,充分尊重员工利益,满足员工合理需求,发挥员工的最佳才智,用强大内在号召力统一员工的理想信念,引导大家围绕一个目标共同奋斗,朝一个方向共同前进。充分发挥全体员工在企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采取措施激发大家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吸引各方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推动生产经营发展。不断增强全体员工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以实际行动自觉地维护企业声誉,激励大家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更加自觉的行动、更加有为的成效投身企业发展。以共同的价值观、共守的道德规范、共成的约定俗成等,引导大家共同遵守行为约束,保证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善于打造学习型文化,围绕企业发展战略,推动知识更新,提升员工创新能力,不断挖掘员工潜能,推动学习型文化能持续发展。
二是顺畅的流程管理。国企要打破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思维习惯,养成系统思维和全局思维的习惯,站在现代企业的全局高度,根据业务现状建立经营性和辅助性流程相统一的流程管理体系,开展流程概要设计和流程详细设计,强化流程协调运行和有效控制,推进流程变革和流程优化工作,开展流程集成测试,缩短流程周期,降低运行成本,改善工作质量,促进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和团队合作协调,推动职能统一集中、职能合并和职能转换,依靠流程提升管理效率,达到决策部署执行有力,运行高效协调,人员岗位职责清晰明了,管理程序标准规范,提升管理总体效率。加大管理数字化智能化建设,进一步为业务赋能,推动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打造高效管理新引擎,加快形成发展新优势。
三是完善的制度管理。国企要以市场竞争为导向,完善制度设计,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授权边界,确立现代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通过清单、章程等责任边界。建立董事会多元决策机制,结合实际建立董事会,优化董事会组成结构,赋予董事会实权,完善做实董事会专业委员会,强化专职董事职业化,放眼全国甚至全球选择董事。完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建立权责法定、权责透明、权责统一、权责对等、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决策执行监督机制,从运行微观层面、治理关键环节等设计权力分配和制衡机制,持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促进效益指标全面提升。
聚焦关键核心技术 大幅提升创新能力
国企科技创新能力是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第一动力,体现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国企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主动引领科技发展趋势,以市场需求为驱动,建设完善开放创新体系,聚焦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提高研发投入和研发效率,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要素的功能,获得市场价值。
一是抢占科技制高点。国企要牢固树立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和赢得国际竞争话语权的理念,以创新驱动壮大新动能、打造新优势,抢占科技领跑地位,推动自立自强。要大力加强技术开发和应用研究,突出做好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着力突破和掌握包括基础性技术、杀手锏技术、颠覆性技术等关键技术,从根本上解决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着力强化自主创新研发等,超前部署、重点突破一些颠覆性技术,扭转和平衡被“卡”的不利局面,实现领先一招。加强协同创新,努力提高联合研发能力和水平,发挥需求牵引作用和技术集成优势,加大对应用技术研究力度,跟踪和参与国家的科技和产业领域的重大攻关项目,努力成为国家重大技术创新项目的主体。从专利、技术标准等角度,开展战略或关键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研究,实施对外专利许可或专利权转让,推动专利技术产业化。
二是建设创新人才高地。国企要聚焦发展需求,开展弹性引才,以更加灵活的用人机制更好地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探索科研人员在原本归属机构和新型研发机构之间自由流动,身份无缝转换,开展双重聘用、联合聘用、阶段性任职、学术休假(反向休假)等多元途径人才管理。赋予新型研发机构更大的用人自主权,围绕自身发展需求,从海外、企业、高校引进具有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实践等多元背景人才,完善人才队伍建设。打破唯头衔论,杜绝科研人员频繁“走穴”现象,消除科研浮躁气氛,让研究回归学术本质。建立更加弹性灵活的引才用人制度,完善人事及薪酬管理制度,以激发科研人员创造力为目标,最大限度保障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着力完善创新机制,对承担国家科技重大攻关任务的科技人员采取市场化、更加灵活的薪酬制度,完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三是完善科技创新环境。国企要充分借助政府、科研机构和社会中介等各方面积极作用,充分调动产学研各方面的创新活力,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吸引有条件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成为企业的研发机构。推动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设立专业研发机构,或通过联营、投资、参股、控股、兼并等方式实现与院校的联合,扶持产学研合作项目,促进其成果转化。与国际跨国公司共建技术中心,开展技术创新合作和交流。重点开展研发投入、自主知识产权、研发预算机制、科技人员培养使用和创新成效等评价,系统科学地设计评价指标、统计口径、评价程序、评价方法等,实行动态管理。构筑全球化创新体系,培育创新型国有企业,通过与技术互补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服务企业的开放式创新合作,共同形成涵盖基础研究、核心技术、产品开发和商业推广的全球创新生态体系,优化配置创新资源。
坚持客户至上原则 持续扩大品牌影响
国企品牌影响力是建设国际一流企业的持续优势,体现了企业的客户管理能力。国企要把品牌建设作为灵魂,视质量为生命,以唤起客户重复消费和忠诚客户为原始动力,持续打造世界级品牌和世界级影响力,树立社会形象。
一是坚定的品牌战略。国企要充分研究市场环境、目标客户群与竞争者,提炼高度差异化、清晰明确、易感知、有包容性和能触动感染客户内心世界的品牌核心价值,建立以核心价值为中心的品牌识别系统。根据自身财力、规模和发展阶段、产品特点、客户心理、竞争格局与品牌推广能力等实际情况,按成本低又有利于获得较好的销售业绩、利润与实现培育强势大品牌的战略目标,优选出科学高效的品牌化战略模式。预埋品牌延伸管线,抓住有利时机进行品牌延伸扩张,有效回避品牌延伸风险,增强核心产品的附加值,与时俱进塑造品牌形象和文化内涵,提高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美誉度,积累放大品牌效应。
二是严格的质量管理。国企要以百年精品意识为方向,强基固本持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以客户为中心,及时了解客户期望和潜在客户需求,将客户满意度作为行动准则。根据发展实际,明确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等,积极协调资源,建立以质量为中心的环境。对员工进行培训和资格评定,科学划分技能等级,明确权限和职责,采取措施让员工参与质量决策和过程改进,引导员工以实现组织目标为己任。建立文件化的质量体系,识别体系过程,联系过程与组织的目标,测量关键目标和结果。通过管理评审、内/外部审核以及纠正/预防措施,持续地改进质量体系有效性。以审核报告、纠正措施、不合格品、客户投诉及实际数据和信息作为质量管理决策和行动依据,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率和降低成本。
三是强烈的社会责任。国企要积极履行好经济责任,为极大丰富人民的物质生活,为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尽可能扩大产品销售,降低消费成本,保证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权益。遵守产品生产和销售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包括环境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劳动法等,执行生产和产品标准,带头诚信经营,合法经营,承兑保修允诺,带动全体员工共同遵纪守法。加速产业技术升级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大力发展绿色企业,增强吸纳就业的能力,为环境保护和社会安定尽职尽责。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发挥资本优势支援社区教育、支持健康、人文关怀、文化与艺术、城市化发展等建设项目。
实施“走出去”战略 积极增强国际能力
国企国际能力是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保证,体现了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国企要把国际化作为塑造全球竞争力的唯一途径,抢抓“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等重要机遇,全面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优化自身业务结构,大力拓展对外投资,培育新增长点,遵循全球运营规则和标准,创建全球品牌和提升品牌价值,扩大品牌影响力版图范围,进一步推进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一是创新国际化发展模式。国企要对标世界一流企业找出差距,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具有实现全球竞争力的发展战略,创新国际化发展模式,谋划灵活多样的海外投资方式和合作模式,主动适应国内外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把资源向产业价值链的高端集中,通过进入价值链高端领域来开展海外经营活动,提升核心竞争力。实施全球化研发战略,合理设立、兼并和收购等海外研发机构,利用海外创新资源开展前瞻性基础领域和前沿技术研发。
二是提升国际化发展质量。国企要深入分析新产业发展、新业务模式的特点,聚焦主业打造产业链和延展新业务领域,推动以资本输出、投资带动为主向以中国创造、中国标准、中国技术和人力资本的全方位“走出去”转变。通过技术互补、人员聘用和文化融合等实现研发本地化,充分把握价值链高端环节,采取当地外包等形式压缩非核心业务。推进国际化人才战略,按照国际惯例和国际化经营战略的需要,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专业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加强海外国际化人才引进,突出“高、精、尖、缺”导向,重点引进处于国际前沿,能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一流专家、领军人物和急需紧缺的专门人才。创新引才方式,搭建国际化人才的创新创业平台,吸引和留住国际高端人才。
三是严控国际化发展风险。国企要加强国际化经营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建立风险预警体系和金融风险压力测试机制,建立治理层、管理层和执行层三层联动风险控制组织领导体系,系统管控战略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法律与合规风险、运营风险、廉洁风险等主要风险,有效预判和应对各类风险,保障健康可持续发展。强化境外资产风险防控,积极应对国际发展环境变差、投资风险加大等不利影响,进一步完善海外经营合规体系建设,加强海外经营合规日常管理,防范海外合规风险。加强境外投资项目综合评估工作,持续完善风险评估、跟踪和应对体系工作机制。加强国际资本合作,务实推动双边、多边和第三方合作等,有效化解风险,推动合作共赢,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
建设世界一流企业是一个艰辛而又长期的过程。国企必须始终关注全球市场、努力追求卓越业绩、善于调动全球最佳才能、勤于塑造优秀企业文化、持续打造全球品牌影响。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必须始终具备渴求变革、创造超乎客户想象、整合全球资源、颠覆业务创新、社会责任的特征。国有企业要始终着力企业规模、经营效率、创新能力、品牌影响、国际能力,持续完善、持续改进、持续超越,努力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作者单位:中国商飞北京民用飞机技术研究中心,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