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国企 >  理论观点 正文

国企要努力成为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支撑

发布时间: 2022-04-18 08:43:28 来源: 经济参考报 钱勇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既是一个民族能否跻身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能否成为世界强国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明确了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国企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主要组成部分,既是实施科技自立自强的主体力量,也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推动力量,要紧紧围绕科技自立自强目标,深刻领会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意义,准确把握科技自立自强的重点方向,统筹利用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资源,大胆探索科技自立自强的管理实践,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积极发挥科技创新资源优势,不断提升科技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水平,努力成为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支撑。

  深刻领会科技自立自强时代意义

  增强科技创新紧迫性

  国企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顶梁柱”和“压舱石”,要充分认清自身在科技自立自强中的特殊地位和特殊作用,始终站在民族生存发展和国家繁荣富强的高度,增强科技创新的紧迫性,深刻领会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意义。

  一是科技创新是国企的职责使命。国企要把坚决落实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部署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责任,胸怀“国之大者”,牢记国企的职责使命,紧紧围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以放眼世界的眼光和全球领先的标准,对标世界科技强国,积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国企科技创新的人、财、物等资源优势,超前谋划科技创新项目,勇于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创新课题,全面开放重点科研基础设施,积极打造新型研发机构,努力建强科研人才队伍,充分展现国企的使命担当和博大情怀,在重大任务上有担当,在重点技术上有突破,在重要成果上有贡献,在重头产业上有作为,打造世界一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科技强国建设展现国企担当。

  二是科技创新是国企的能力体现。国企要把推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为新时期的一项历史任务,把以科技创新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贯穿全过程,持续巩固国企在科技创新中重要地位和积极作用,以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不进则退的竞争思维和忧患意识,快速准确把握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加速渗透融合的“机会窗口”,抓住科技创新在影响国际格局重构中的“关键变量”,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科技领域应用的新赛道中争金夺银,善于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赢得新优势,依靠科技力量推动国民经济循环,打造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科技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科技人才队伍,有效应对风云变幻的风险,沉着应对世界变革的挑战,为科技强国建设奉献国企智慧。

  三是科技创新是国企的发展需求。国企要把建设世界一流企业作为永恒的追求,以科技创新推动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造世界一流企业核心竞争力。主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积极引领科技发展趋势,以强大的市场需求驱动企业科技创新工作,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建设完善开放的创新体系,加大科技创新的资源投入,提升科研效益。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要素的功能,以市场价值为导向,为打造世界一流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科技供给,在传统产业中增加科技元素,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加大科技含量,在未来产业中展现科技力量,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科技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国企力量。更加积极地实施开放包容、互惠共享,扩大国际科技合作的广度,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集中资源补齐技术“短板”,集智打造优势领域“长板”,成为世界科技舞台主角,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展现中国企业力量。

  准确把握科技自立自强重点方向

  增强科技创新针对性

  国企作为联通产学研用的主要“桥梁”和重要“纽带”,要充分认清自身在科技自立自强中的重要职责和重要定位,始终站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和产业安全发展的广度,增强科技创新的针对性,准确把握科技自立自强的重点方向。

  一是积极探索应用基础技术。国企要积极发挥需求牵引作用,以信息、生命、制造、能源、空间、海洋等领域科技创新为原创突破口,加大应用基础研究资源投入力度,主动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产业链上游对接技术需求,大胆探索实践应用基础研究成果,全面实践正向研究,勇于挑战技术“无人区”,专啃别人不敢啃的硬骨头,把看似不可能的技术变成可能的技术,把看似不可用的技术变成可用的技术,领先他人一步制定标准规则,领航他人一段催生产业发展,提升源头供给能力,为开发新一代产品储备技术,为改进产品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发挥工程—技术的逆向牵引作用,积极向高校和科研院所提出产品的技术需求,牵引以应用为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聚焦技术原理研究,把握技术发展规律,突破影响产品发展关键技术的原理,提升产品性能可靠性,建立校企合作基地,打通产学研用创新链,推动技术无缝对接和群体突破,引领世界技术发展潮流。

  二是主动牵引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国企要以产品实现为重点,以产业发展为目标,以主动牵引关键核心技术为已任,全面对标行业领军企业和世界一流企业,找准现实技术发展差距,把握未来技术发展趋势,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作,建立动态的重点技术、难点技术和产品清单等,明确关键核心技术发展主攻方向、技术路径和重点任务等,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技术领域,开展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重大科研项目。促进油气勘探开发、新能源等能源技术发展,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失衡等能源技术问题。着力推动生物医药、医疗设备等领域的技术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生活需求。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追赶“跟跑”,通过集成创新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同步“并跑”,通过更高层次的原始创新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超越“领跑”,采取多种方式多种途径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工作,改进产品研制、提升产品性能、降低研制成本,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

  三是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技术。国企要紧紧抓住影响产业安全发展的“牛鼻子”,坚持以系统性思维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按照企业战略目标和职责定位等,聚焦核心电子元器件、基础及关键应用软件等制约工业发展的短板和弱项,梳理危及产业安全的“卡脖子”问题清单,推动影响产业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开发制约产业进步的软件工具,推动产业系统技术的群体性突破,以奋发有为的心态和积极有为的行动,打造世界先进和安全可控的技术体系,为维护产业安全打牢技术基础,建立安全高效、自主可控、全面协同的产业链供应链,提升产业链价值,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统筹利用科技自立自强创新资源

  增强科技创新协同性

  国企作为引领产业发展的“领头雁”和“火车头”,要努力发挥科技平台的协同创新作用,始终把握加快产业发展和资源集聚的速度,增强科技创新的协同性,统筹利用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资源。

  一是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国企要着眼学科与学科之间、科学与技术之间、技术与技术之间、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日益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探索打造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创新科研组织建设,明晰创新型研发机构的功能定位,突出“三个一体”建设,在组织模式上集科研、孵化、资本等于一体,在组织所有制形式上集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社会中介、投资机构等于一体,在组织功能方面融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孵化、企业培育、投资服务等于一体,实施公司化管理,赋予创新型研发机构的自主运营权,建立健全企业与市场紧密对接的运营机制,有效发挥科技创新的产业策源功能,提升新型研发机构的敏捷性,放大科技创新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为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和快速成长的沃土。

  二是加大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国企要努力发挥科研成果、科研设施和科研人才等资源优势,向高校、科研机构和中小企业等创新链、产业链上下游开放和共享科研资源,贯通协调产业链上下游科研资源,引领各种所有制企业、各类创新主体融通创新和协同创新,建设上下贯通、前后协调的协同创新体系,形成科技创新的合力,引领产业链上下游科技创新发展,构建区域科技创新生态,提升科技创新质量。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用合作,建立顶级技术专家与知名科学家的点对点合作机制,构建开放高效、协同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与国内外行业领军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开展重点和难点技术联合攻关工作,协同利用科技创新资源。承担国家、地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协同各类创新组织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盘活、融合、利用各类创新资源,形成强大的科技创新引擎。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形成战略力量,参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建设。

  三是加强数字化手段发展。国企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新机遇,积极利用数字经济的重要影响力,提升科研数据的分析挖掘能力、科研数据的创新驱动能力、科研数据的管理分析能力等,形成跨机构、跨学科、体系化的科研虚拟网络组织,充分赋能各个科研环节和各个科研组织,在科研分工中明晰不同科研组织权责,推动各个科研组织相互配合、和谐相处、平等共事,促进专业发展方向更明确,丰富专业分析研究手段,降低科研活动准入门槛,大幅提升公众参与度,进一步开阔研究视野和扩大研究力量,大力推动数字化智能化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国产化替代步伐,为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奠定坚实技术基础。

  大胆实践科技自立自强创新管理

  增强科技创新适应性

  国企作为大胆实践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和“主力军”,要为全面深化科技改革和创新管理探索道路和积累经验,始终把握提升科研效率和推进科研工作的进度,增强科技创新的适应性,大胆实践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管理。

  一是完善科研管理机制建设。国企要以激发科技创新动力为核心,建立健全符合科研规律的科技管理体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等,为科研人员创造更加宽松的科研环境,建立行之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健全及时有力的外部监督机制,确保科研项目“松绑”的权限接得住、用得好,及时问责用不好授权和履行职责不到位的组织和个人。改革和完善国企各级法人的考核制度、评价制度等,加大对法人的科技创新考核权重,明确任期和年度投入技术研发费用和增长比例要求等,及时问责组织科技创新不力且经费投资强度不足者,将提职晋级与科技创新有力且大胆投入资源者直接挂钩,厚植科技创新理念,大力营造科技创新环境。加大“双向混改”力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动力和活力。紧紧抓住科研院所转制企业的有利时机,盘活产业科技创新资源,建立高水平的创新联合体、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加快创新技术与实体产业的融合应用,加速推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二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国企要建立健全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人才引进培养、考核评价、提拔晋升等制度体系,探索研究高薪引人、股权拴人和感情留人等有效的拴心留人措施,全面落实股权激励、期权分配和技术入股等股权激励政策,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和创造动力。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引领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探索实践高校与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采取定向委托培养、开设“订单式”特色班、共建联合培养平台等方式,实行校企“双导师制”,着力解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科研生产实际相脱节的问题,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探索基础前沿技术研究突出原创导向,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突出需求导向,应用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突出市场导向,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全方位培养、引进和用好人才,造就更多国际一流的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

  三是完善经费投入机制建设。国企要努力找准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方法路径,将需求牵引作为根本出发点,将能力建设作为关键发力点,将资源协同作为重要着力点,将政策保障作为基本支撑点,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力的原创技术策源地。推进多元机制加大基础科研投入,将研发投资强度纳入考核指标,加大科技创新考核权重,持续加大研发投资强度并逐年稳步增长。灵活运用政策,通过推动技术成果作价入股,实施科技创新领域的员工跟投计划,采取科技成果转化为分红激励等方式,进一步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增加科研创新经费投入渠道和比例。

  四是完善组织配套机制建设。国企要以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为突破口,赋予其“法定机构”相对独立地位及人财物自主权,使其成为自主决策、自主运营、自我管理的应用创新实体。建立公司制法人治理结构,按照委托—代理结构,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法人负责制,切实发挥市场化运营管理机制的作用,提升科技创新效率。围绕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发展需求,深化科研体制、成果转化体制和创新企业培育体制改革,减少传统科研体制对新型研发机构的束缚,建设市场化运作的科技创新实体,为全面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探索道路和积累经验。

  国企要站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点上,努力发挥在科技自立自强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主要功能,深刻领会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意义,准确把握科技自立自强的重点方向,统筹利用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资源,大胆探索科技自立自强的管理实践,在增强科技创新紧迫性、针对性、协同性、适应性上下功夫,在取得科技创新成果上出成效,努力支撑科技自立自强。

  (作者单位:中国商飞北京民用飞机技术研究中心,仅代表个人观点)

编辑: 赵烨
凡注有"浙江在线·国企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国企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国企频道消息",并保留"浙江在线·国企频道消息"的电头。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