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政府近期正式印发《浙江省国资国企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这是浙江省首次发布覆盖全省各级国有企业的五年规划。
“十四五”期间,浙江全省国有企业将力争资产总额、净资产、利润总额年均增幅不低于全省经济增长水平,其中省属企业资产总额、净资产、利润总额年均增幅均达到6%,净资产收益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指标位于全国省(区、市)前列。
首次覆盖全省各级国企
系统性谋划总体发展
“十三五”以来,浙江全省国有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截至2020年底,该省国有企业资产总额20.2万亿元,营业收入2.4万亿元,利润总额1535.8亿元,其中省属企业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达到1.6万亿元、1.14万亿元、446.2亿元,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排名全国前列。全省有21家国有企业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超千亿元,8家进入中国企业500强,1家进入世界500强,省属企业混改面达77%。
浙江省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刘盛辉介绍说,此次是浙江省首次编制全省国资国企发展规划,覆盖了全省各级国有企业,包括省属企业,金融、文化类及其他经营性国有资产,也包括各市属国有企业,意在以系统性观念谋划国资国企总体发展思路。
在做好全省国资国企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浙江还同步编制了省属国资国企发展规划,与各市国资委编制的各市国资国企发展规划、各省属企业及市属企业编制的企业发展规划一起,形成了全省国资国企“一盘棋”的三层规划体系。
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浙江全省国有企业力争资产总额、净资产、利润总额年均增幅不低于全省经济增长水平;其中省属企业资产总额、净资产、利润总额年均增幅均达到6%,净资产收益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指标位于全国省(区、市)前列。全省将新增1-2家世界500强企业、4家中国500强企业、4-5家市值超千亿元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15家左右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千亿元级企业。全省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数量将达到71家。
“以往的五年规划主要围绕省国资委监管的省属企业编制,浙江省本次国资国企‘十四五’规划,充分体现了系统思维和整体视角。”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高级研究员赵春凌认为,《规划》设定的目标体系有总括要求、也有细化举措,各级之间层次分明、紧密配合,充分体现了“一张蓝图绘到底,全省共下‘一盘棋’”。
全面实施创新驱动
做优高能级创新平台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发展壮大、提升全球竞争力的决定性力量。此次《规划》中,“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被列入浙江全省国资国企发展总体战略,足见浙江国资国企当下对于创新突破的重视与渴求。
刘盛辉表示,创新驱动是企业发展的永恒课题,特别是在当前数字经济产业革命的大背景下,创造力建设是摆在浙江国资国企面前亟须破解的重大课题,关系到国有经济长期健康发展。
根据《规划》,浙江国有企业将借助资本、政策等力量,打造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如聚焦三大科创高地建设,构建国资国企系统多层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争创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落地一批省级实验室,设立或并购一批海外研发中心;国有企业牵头或参与重大科研装置、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企业研究院等各类创新平台建设。
对于创新发展中不可回避的“人”的问题,浙江提出,将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机制,原则上省属企业新设创新型项目必须以国有资本、核心员工、优势社会资本等混合投资方式设立。同时,推进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稳妥推行竞争类企业经营班子市场化选聘等举措。
“十四五”期间,该省计划新增50个省级以上高能级创新平台、10个左右有区域影响力的创新成果转化和应用平台,推出一批填补产业空白并实现规模化量产的自主产品或服务,形成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谋划布局一批“国之重器”“省之重器”,实施一批国内先进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重点项目,加速绿色低碳核心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省属企业创新研发投入总额不低于300亿元,省属重点制造类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6%以上。
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牢牢守住“安全底线”
国有企业要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在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进程中,起到关键的引领作用。为此,《规划》提出,浙江国资国企将围绕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做优产品服务品质、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打造现代产业节点、消费生态节点、区域发展战略节点,畅通资源、技术、资本、人才等各类要素在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循环流动,提升国有经济整体竞争力和服务浙江经济发展能力。
另一方面,浙江将以海港、交通、机场、物产、能源等省属企业和宁波、义乌等市国资为主,充分发挥全省国有企业在服务建设“一带一路”枢纽、现代化“四港”联动枢纽、浙江自贸区油气全产业链枢纽、大宗商品储运交易枢纽和国际贸易枢纽这“五大枢纽”中的主力军作用。
《规划》还提出高水平推进国际化布局,将发挥国资国企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协同发展,支持省市国企联合央企、民企在基建、安保、要素交易等技术服务和钢铁、化工、机械设备等制造领域“抱团出海”,并积极引进海外关键技术、顶尖人才、上游资源等高端要素。
此外,《规划》多处体现出“突出安全,防范风险”的底线思维。譬如,浙江在构建现代化国资产业体系中明确提出,“以能源、战略物资、公用民生服务、文化等关系经济社会安全和人民公共需求的重要领域为重点,发挥国有经济在民生公益保障中的重要作用”;在实施国资国企改革发展重大工程方面,也提及要“坚决防范风险”,完善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推进地方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加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等。
赵春凌表示,进入新发展阶段,安全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日益凸显,国资国企理应“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牢牢守住安全发展底线。浙江国资国企在发展规划中多次强调安全问题,符合新形势下把安全摆在发展战略突出位置的重要意义。
推进数字化改革
万亿国资装上“智治”引擎
当前,浙江全省上下正系统推进数字化改革工作,这也为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提出更高要求。“《规划》编制过程中,我们非常重视数字化改革这项工作,明确要以数字化改革为切入口,进一步推进国资监管方式转变、企业发展方式和管理方式转变。”刘盛辉表示,浙江将全力打造智慧国资、智慧国企,形成智能互联、创新迭代的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监管新体系。
浙江提出,以数字化改革撬动国资监管体制改革,构建“1+N”数字化智治系统,高水准建设全省国资国企在线监管平台,实现对数据的智能分析、研判评价和风险预警,打造智慧型“监管大脑”。尤其是要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动态监管体系,加强对国企运行情况实时监测预警,聚焦防范企业债务风险、投资风险、法律风险、金融风险、运营风险等,及时做好重要数据收集与研判,对“三重一大”决策运行监管、大额资金动态监管、国有资产监督追责、财务、产权、投资、党建等提供应用支持。
同时,浙江将开展国有企业数字经济发展专项行动,并明确了省属企业数字经济发展目标任务,确定了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根据《规划》,浙江国资国企将重点实施产业数字化标杆工程、数字产业化培育工程、数字化管控提升工程这“三大重点工程”,到2025年打造至少20个行业领域内具有示范效应的产业数字化项目,10个示范性强、发展潜力好的数字产业化项目和20个典型数字化管控提升项目。浙江还将推进全省国有资产交易数字化平台、国企科技创新服务数字化平台、供应链数字化集成服务平台“三大平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