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由风电、光伏发电产生的绿色电力,正式单独计价上线交易,标志着全国首次绿色电力交易“鸣锣开市”。
此次交易中,浙江共有32家发电企业与30家电力用户合计成交50笔交易,成交电量3.0075亿千瓦时,成为参与市场主体最多的省份。
绿电交易与浙江经验
什么是绿电?绿电就是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生产的电力,在生产过程中不产生或很少产生对环境有害的排放物及温室气体。目前国内以太阳能和风能为主。
绿电市场化交易把风电、光伏发电等绿色电源从传统电源分离出来,单独设计绿电交易品种,采用消费侧竞价的办法进行市场交易。
这次交易中,浙江的电力用户平均每千瓦时自愿加价0.01元购买绿电,为新能源发电企业增收300.75万元,预计能够减排22.5万吨二氧化碳。
“这是一次构建面向电力用户、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绿色电力交易品种的创新探索。”浙江电力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交易部主任龚建荣说。
事实上,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浙江对于绿色电力市场化交易的探索在去年就已开始。
2020年11月,浙江电力交易中心组织在宁波泛梅山多元融合高弹性电网省级建设示范区,首次开创了用户加价购买风电的模式。
“兹证明申洲国际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在2020年12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参与……交易,并消费绿色电力2000万千瓦时。”
这张《绿色电力交易凭证》为用户提供了绿电零碳属性的权威认证,背后是一整套“交易合同签订、结算依据出具、交易凭证颁发”的绿电认证业务流程。
为积极配合全国首次绿色电力交易,推动绿电交易由试点培育成常态化电力交易品种,浙江省发改委、能源局于8月19日联合印发了《关于做好2021年浙江省绿色电力市场化交易相关工作的通知》(浙发改能源〔2021〕616号),这也是全国首个省级市场化绿电交易的政策支撑文件。
这些尝试为助力构建国内权威、国际认可的绿色能源管理体系提供了浙江经验,受到了国家发改委、媒体、市场主体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次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批复《绿色电力交易试点工作方案》,明确由北京电力交易中心统筹启动全国绿电市场化交易,首批试点安排在河北、浙江、江苏等省份。
从浙江等试点地区走出去的新型电力市场交易机制,将让更多的市场主体共担清洁能源建设成本、共享绿色电力的零碳发展成果。
交易动力从何而来?
在海外,绿色电力市场并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上世纪 90 年代,美国一家公用电力公司推出第一个绿色价格项目,消费者自愿认购来支持公司加大这类技术的投资。
到2000年,美国80多家电力公司实施此类项目,并进一步建立了可再生能源的认证体系。
“在国际市场上,用绿色电力打广告有时候比宣传产品还有用。”龚建荣说。减碳环保的理念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基础。
当前,我国的绿电消费需求部分来自外向型企业。龚建荣在调研中发现,一家浙江外贸企业与韩企具备相同的产品品质且报价更低,但在订单竞争中落败,原因是韩企使用认证的绿电生产,更符合客户绿色要求。
另有企业反映,为国际品牌代加工时,如果使用绿电可以获得更大的生产份额;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还设有碳税,如果使用绿电则可以抵扣碳税。
前文讲到的申洲国际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以及本次交易中的万向一二三股份有限公司就属于这一类公司。一张绿色电力证书能够让外贸企业提高产品出口竞争力、提升企业品牌形象。
不过在这次交易中,也有部分企业是负有减碳责任或自愿履行社会责任的大型企业。
浙江衢州巨化集团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自国家提出双碳目标以来,公司积极探索减碳路径,履行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
“听说要组织绿电市场化交易,我第一时间安排人进行了交易申报。”巨化集团首席资深工程师陈利民说,最终企业购得绿电5000万千瓦时,成为浙江成交量最大的电力用户。
据不完全统计,在浙江,有绿电需求的大企业已达到了近百家,分布全省11个地市,涉及医药制造、机械机电、轻工食品、石油化工等10多个行业领域。
而在绿电生产端,发电企业通过卖出绿电获得额外增值收益,能够有效回收发电成本。
2009年和2011年,陆上风电和光伏发电开始实施财政补贴政策。在政策激励下,装机量不断扩大,补贴规模和缺口也越来越大。
同时随着新能源发电的成本降低,自2016年起,行业补贴逐渐退坡。
2021年起,中央财政对新备案集中式光伏电站、工商业分布式光伏业项目和新核准陆上风电项目不再补贴,实行平价上网;新建项目可自愿通过参与市场化交易形成上网电价。
前些年,浙江正泰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抓住有利时机,进入发展光伏设备的快车道,如今成本压力较大。
“如果我们的绿电都能按照今天这个价格成交,预计可以缩短五分之一的成本回收周期!”经理李向锋说。
制度体系搭建中
购买了绿色电力,怎么确保用户使用的是绿电,难道要为发电企业和用电企业单独拉电网吗?这就需要一张“绿色电力证书”。
绿色电力和非绿色电力使用起来没有区别,在实际操作中,两者都需要借助已有的电网进行传输。
而风电和光伏发电都具有波动性、间歇性等不稳定的特征,对电力供需实时平衡和电网运行都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绿电交易设计必须跳出绿色电力的范围,来系统考虑整个电力市场。
认证体系使得发电侧的绿色属性和使用侧的绿色认证得以分开。也就是说,电力用户为某一时段内固定数量的绿电付费,以此获取绿色电力证书,但在使用时并不区分绿电和非绿电。
2017年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三部委印发了《关于试行可再生能源绿色电力证书核发及自愿认购交易制度的通知》(发改能源 [2017]132 号 )。
其后,绿色电力证书通过强制约束配额制交易和自愿认购两种方式进行交易。可交易的证书打破了地域限制,可以销售到任何有需求的地方,绿证市场实际上是环境容量使用权益的市场。
那么,已有的绿证交易与如今的绿电交易有什么区别?龚建荣解释,绿证交易可以没有实质的绿电产品,只是交易绿色属性,而绿电交易中认证书严格跟着绿电走。
绿电交易中,绿色属性随着上网电量产生,归发电企业所有,通过市场化交易转移给用户。一度电的绿色属性所有权应当具有排他性和唯一性。
“比如参加了绿电交易,就不能再去碳市场卖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了。”龚建荣说。这也是绿电交易制度中比较重要的环节,目前还需要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本次交易依托区块链技术追溯绿电属性,实现绿电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也就是使用区块链技术追溯绿电交易的合同,可以明确用户购买的厂家、时段和总电量等信息,来更好地跟踪去向。
浙江电力交易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助力全国统一电力市场的建设,并着力探索绿色电力与碳排放的核算方法和互认机制,推动电力市场与碳市场的协同发展。
在规则构建上,要推动国家建立国际认可的绿电消费认证体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外能源话语体系,助推我国在新一轮国际博弈中赢得绿色低碳发展的主导权。
全国绿电交易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