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国企 >  要闻动态 正文

碳市场已启动 仍有电企在观望

发布时间: 2021-09-16 13:12:16 来源: 中国环境报 记者 邓玥

  碳价稳定,但不少电企仍在观望、活跃度不高,这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启动月余以来的整体运行状况。

  那么,哪些电企在观望,他们为何观望?观望之后,会怎么行动?这将如何影响碳市场走势?另外,已有履约经验的电企,有何成熟的履约策略,又如何看待履约工作?

  不少电企仍在观望

  截至2021年9月10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以48元/吨起步,最高成交价61.07元/吨,最低成交价41.8元/吨,碳价波幅相对平缓。但同时,碳排放配额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却从开市首日的410万吨高开后持续下降,8月16日的成交量仅10吨,近期交易也较为清淡,整体活跃度不高。

  申能碳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申能碳科技)相关负责人认为,这是由于不少控排电企正处于观望和学习状态。

  全国碳市场启动初期,交易主要来自于首批交易十大集团(申能集团、华润电力、中国华电、中国石化、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中国华能、中国石油、大唐集团、浙江能源集团)的下属企业。

  “在碳市场参与方面,经过多年的试点履约工作,大型发电集团下属企业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将碳作为资产的意识已逐步形成,而其他不少初次接触碳市场的企业,对市场规则不熟悉、对配额余缺不确定,处于观望状态。”这位负责人说。

  此前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第一个履约期2162家纳入全国碳市场交易的发电行业重点排放企业,约80%已开户。由于企业需要开立交易账户、登记账户和资金账户,内部流程较长,部分企业目前正在开户中。

  华北电力大学教授袁家海告诉记者,碳市场的活跃程度与配额总量和分配机制直接相关,“按照先启动市场、逐步完善规则的建设路径,全国碳市场运行初期配额发放额和排放总量大致相当,基准值相对宽松,大多数企业获得的配额足以履约。另外,当前为免费分配,企业获得初始配额不需要付出成本。在此背景下,企业交易意愿不足。”

  袁家海认为,目前入市市场主体较为单一,先期进入的都是纳管发电企业,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尚无机会,也影响了交易的活跃度。再者,目前距离年底履约期限还有时日,企业配额交易的需求并不迫切。各方因素综合,导致一些电企有“惜售”现象。

  “在现有的交易主体、市场准入和配额分配机制下,全国碳市场首月表现符合预期。特别是交易价格,相对于此前的地方试点均价有较为显著的提升,这也是市场层面对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积极响应。”袁家海说。

  市场活跃度靠啥?

  与以往试点碳市场运行情况相比,申能碳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国碳市场开市至今的整体形势一定程度上与试点碳市场启动初期较相似。

  上海碳市场2013年启动时,配额分配主要采用历史排放法,电力等部分行业采用基准线分配方式,也暂未引入配额免费分配系数(96%~99%),而全国市场首个履约年度配额分配相对于上海试点市场要更宽松一些。“不过,未来预计配额分配将先宽后严,随市场运行日趋稳定而逐年收紧。”这位负责人说。

  根据试点碳市场经验,这位负责人指出,通常有履约期前后起伏明显的“潮汐现象”。一般情况下,非履约期价格较低交投清淡,临近履约期则会量价齐升,“根据生态环境部此前发布的《关于加强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管理相关工作的通知》,各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在2021年9月底前完成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的配额核定工作,在12月31日前完成配额清缴履约工作。后续市场或在配额核定后迎来交易高峰。”

  袁家海也认为,纳管企业目前是根据配额预分配的结果来组织发电运行,而要到9月底才能获得年度最终免费分配总量,因此预期市场交易活跃度在四季度会有所提升。

  “未来碳市场的活跃度取决于纳入行业、配额总量控制宽严程度、配额分配机制以及市场交易规则的完善程度。配额总量控制程度趋严,免费配额占比逐步降低,市场整体缺口扩大,交易活跃度越高,碳价越坚挺。纳入行业越多,越有利于不同减排成本的市场主体通过交易优化其减排成本,交易或月底越高。同时,未来全国碳市场还将引入机构、个人投资者和做市商,交易规则的创新也有利于激活交易活跃度。”袁家海表示。

  电企有何履约策略?

  申能碳科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碳市场走势基本在预期中,集团下属企业已在市场启动首日与后续一段时间积极参与了交易,预计将按时、足额完成全国市场首个年度履约工作。

  “全国碳市场启动后,集团内大部分发电企业从上海碳市场进入全国市场,同时也有部分非试点市场企业首次碳排放履约。由于全国碳市场启动初期仅限重点排放单位参与,碳科技公司作为集团碳资产公司无法入市,此外CCER重启签发时间及具体抵消规则也尚不明确。在这种情况下,申能碳科技可采取的市场化操作手段相对有限,近期主要是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这位负责人介绍,同时,他们也正提前布局拓展市场渠道,主要是拓宽市场化业务辐射范围和提升影响力,多渠道发展全国碳市场潜在合作伙伴,希望为集团内部电厂未来年度履约工作做好资源储备。

  这位负责人指出,从市场机会看,具备一定经验的碳资产管理公司将有较大的业务空间。

  申能集团在2018年成立申能碳科技,而在全国碳市场上线首日成交量达100万吨的浙能集团,也在2017年就设立了浙能碳资产管理公司,组建了专业化碳资产管理团队,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制度和管理体系。就在8月底,国家电投上线了全国首家央企碳普惠平台,加快构建碳资产管理体系。碳资产管理已成为电企低碳转型的关键一招。用企查查搜索关键词“碳资产管理”,发现有1658条关联企业信息,其中不乏钢铁、石化、环保等领域。

  申能碳科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申能碳科技的功能定位将逐渐变化:一是将围绕集团系统内企业成本控制,以降低集团履约成本为基础,力争成为领先的集团碳金融综合管理平台;二是将逐步增强碳交易、碳金融和碳减排服务能力,拓展系统外市场,积极打造碳金融、碳服务领域的特色品牌。”

编辑: 赵烨
凡注有"浙江在线·国企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国企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国企频道消息",并保留"浙江在线·国企频道消息"的电头。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9-2023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