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国资央企砥砺奋进,各项工作取得了开创性、历史性成就。数据显示,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十三五”末的 68.8万亿元 增长到2024年底的 91万亿元,年均增速达 7.3%。
“家底儿”突破90万亿元,这个成绩可谓是十分亮眼。此外,“十四五”期间中央企业创造的增加值、利润总额,预计将比“十三五”期间分别增长超40%和50%,而全员劳动生产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也在不断改善。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创新实力明显增强,创新效能不断提高,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累计投资达到 8.6万亿元,较“十三五”时期有了大幅提升。在集成电路、生物技术、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人形机器人、超导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也实现了突破,在工业母机、新材料等领域的托底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总体上呈现出“梯次拓展、合力并进”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在航空发动机的稳定运行中,滑油金属屑末监测模块如同一位全天候的“健康哨兵”,它的监测精度直接关系到设备磨损预警的及时性,甚至影响飞行安全。然而,这一关键模块却长期陷于“两难困境”:信号处理方案复杂,造成硬件臃肿、效率低下;金属屑末信号微弱易受干扰,导致误报频发。
中国航发动控所电子部信号处理单元副组长 谢琦:我们项目团队曾多次尝试突破,却始终在“体积适配”与“监测精度”的矛盾中徘徊,难以找到平衡点。直到TRIZ理论的引入,一下为这场攻坚战打开了新思路。借助TRIZ理论,运用矛盾矩阵逐步拆解难题,不仅破解了滑油金属屑末监测的核心痛点,也为后续复杂技术攻关积累了宝贵经验。
就在上个月,中国航发携AEF1200发动机、“太行”系列发动机、高空高速无人机动力等多型明星产品惊艳亮相2025空军航空开放活动和长春航空展,集中展示了中国航发从单装到体系自主创新发展的最新成果。
直径接近2米的AEF1200涡扇发动机更是成为众人竞相关注的“明星”,AEF1200是大型运输机的国产动力,装有全权限数字控制系统、健康管理系统等,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型大涵道比双转子涡轮风扇发动机。
装配了新型国产发动机的运-20B,不仅航程远了、载重大了、速度也更快了,具备远程战略投送能力。
航空工业一飞院专务 冯军:运-20B跟运-20A状态不一样,最大的地方就是发动机用的是自己研发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的地面推力会大一些,更省油,所以飞机换装的航程会更远一些。随之而来的供电、液压、防控等系统也都跟着进行了改进。

“十四五”以来,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不到70万亿元增长至超过90万亿元,利润总额从1.9万亿元增长至2.6万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到7.3%、8.3%。规模稳步增长的同时,中央企业的质量效率也在显著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十四五”期间,中央企业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研发经费年均增长约6.5%,连续三年超过1万亿元,其中,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为8.8%。同时,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相关领域的投资年均增速超过20%,累计投资达8.6万亿元。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 张玉卓:我们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打造了97个原创技术策源地,组建了23个创新联合体,AI+专项行动,累计布局应用场景超过800个,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正成为中央企业的鲜明特征。

站在中广核德令哈50MW光热示范电站观景台上俯瞰,2.46平方公里的戈壁滩上,巨大的槽式集热器列兵布阵,道道银光闪烁,汇聚成源源不断的能量。
中广核太阳能德令哈有限公司 党支部书记、总经理 杨涛:我们这个项目采用的是槽式聚光集热+熔盐储能的技术路线,一共配置190个槽式集热器回路,9小时熔盐储能发电系统。聚光镜把太阳光聚焦到集热器中间的集热管上,通过加热传导介质、产生蒸汽,汽轮机发电机组可以实现24小时不间断发电。
作为国务院国资委战新产业“百大工程”之一,中广核德令哈100万千瓦光热储一体化项目中的80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已并网发电。
中广核槽式光热发电战略专项(一期)总设计师 尹航:我们中广核设立了槽式光热发电战略专项,加大在光热领域研发投入,推动光热技术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通过开展大开口熔盐槽式集热型号技术研发,引领光热产业链协同创新,全面提升我国光热领域核心技术自主化和关键装备国产化水平。
“十四五”期间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强化“激励赋能”,持续完善出资人支持政策,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实施考核加分;同时,积极探索“松绑减负”,让科研人员真正放开手脚、心无旁骛搞创新。
国务院国资委主任 张玉卓:2025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70%都用于向承担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的企业注资,同时累计推动近1000户科技型企业实施了股权、分红等激励,就是绝不让做出成绩的科技人员只当幕后英雄。
神舟系列飞船叩问苍穹,“奋斗者”号极限深潜,深中通道踏浪海天,C919大型客机、国产大型邮轮擦亮“中国制造”名片……“十四五”期间,中央企业科技创新的沃土结出累累硕果。
国有资产质量更优了,“家底”更厚了。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袁野介绍,2021年至2024年,中央企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9万亿元,年均增速达到6.3%。上市公司质量进一步提高,一批“硬科技”企业成功登陆科创板,长江电力、中航成飞等标志性重组项目顺利实施,投资者回报水平持续提高。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 袁野:截至目前,央企控股公司市值超过22万亿,照“十三五”末增长了近50%,“十四五”以来,累计实现现金分红2.5万亿元,成为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的重要力量。
“十四五”期间中央企业的数据亮点纷呈,体现了国资央企功能提档、价值跃升、战略支撑作用更好发挥等多方面特点。接下来,“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战略性专业化重组整合”等将成为国资央企发展的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