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这为中国核电未来发展举旗定向。近日,记者走进有“中国核电摇篮”之称的秦山核电采访,深度触摸它从“国之光荣”成长为“国之重器”、不断作出“国之贡献”的艰苦历程,深刻感悟中国民族工业心怀“国之大者”、履行“国之担当”的“硬核力量”。
阳光穿透秋日积云而落。
浩瀚无际的东海,滚滚波涛冲刷着一条长龙般的堤岸,激起层层浪花光耀如雪。长堤守护,郁郁葱葱的秦山神似一只搏击风浪的大海龟。山脉间,九台穹顶覆盖的核电机组如白色巨岩耸立,寂静的外观下,人类迄今为止最复杂的能源系统——核反应堆正释放着巨大能量。一张高压电网越过上空,把光明送入中国经济规模最大的华东地区。
这里就是秦山核电。
秦山核电基地。受访单位供图
1982年12月,在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我国郑重宣布建设秦山核电站的决定。
中国核电从这里起步。
40年白手起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落后到领跑,秦山核电人突破、掌握了一系列重大核心技术,助推中国跻身和平利用核能的世界第一方阵。
40年奔涌向前,一代代秦山核电人传承发扬“两弹一星”精神、“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胸怀“国之大者”,开创着属于自己的“硬核时代”。
零的突破
铸就“国之重器”
夜色深沉,会议室的灯还亮着。
秦山核电党委书记、董事长黄潜一直在与几位部门负责人详谈方案。
“年底各地都在冲刺,亟须电力保障。”“浙江今年全社会最高用电负荷已超1亿千瓦。要实现‘双碳’目标,核能发电量还得增长。”……大家小声讨论着。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黄潜陷入沉思,秦山核电人怎能有“可以松口气”的意识?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能源短缺到了“火烧眉毛”的关头。华东地区很多工厂被迫“开三停四”。
秦山一期的新主控室。拍友 吕铭 摄
1970年初,周恩来总理指示要搞核电站。4年后,他抱病主持生前最后一次关于核工业的会议,亲自审议通过了大陆首座核电站的初步方案,并指出,要通过这项工程取得经验,掌握技术,培养人才,锻炼队伍,为发展我国核能事业打下基础。
“秦山核电是中国人的争气工程。”1982年,第一批50多名技术骨干进驻秦山。首任厂长于洪福环顾荒山野岭,唯有一身自信在。
3年后,秦山核电站总设计师欧阳予出席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一次会议。某国代表在会上讽刺说:有原子弹、氢弹但没有核电站的国家,算不上核大国。
欧阳予愤怒、羞愧,更为历史赋予的责任而焦急。
1991年12月15日零时15分,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首座核电站——30万千瓦的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实现中国大陆核电零的突破。
“秦山核电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骄傲。”“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我们要接过接力棒、继续创新突破。”……这天,秦山核电2022年新职工到核电科技馆参观学习。入口处大屏上播放的视频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视频记录了2003年2月1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考察秦山核电时的珍贵画面。
秦山一期外景。受访单位供图
当时,秦山核电正在同步推进二期、三期工程建设,寻求更大突破。但国际核电市场低迷,他国核电项目普遍陷入“超(预算)拖(工期)”困境。“浙江明确支持核电进一步发展,提出要有量的扩张。这无疑给秦山核电吃了一颗‘定心丸’,更给企地合作明确了方向。”带队老师说。
突破,需要秦山核电人的技术攻关能力,更是对中国核电的信心。
30万千瓦机组主控室内,灯火通明。巨大的操作台盘上,一个个仪表盘、一排排指示灯令人眼花缭乱。
2021年9月3日,该机组的运行许可证获准延续。它在安全发电30周年后,将再为国服务20年。
核电站延续运行在国际上已有百余个成功案例,在国内还是头一遭。技术路线,没有;评估标准,没有;参照体系,没有……项目负责人孔德萍早在2005年就着手准备。但在2011年立项前夕,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一些专家反对延续运行,对孔德萍说“直接退役吧”。
整个中国核电行业的目光聚焦秦山。
秦山核电清洁能源示范基地。受访单位供图
“国外可以,中国为什么不可以?”孔德萍带着团队翻阅了一摞摞资料,找成千上万家厂商核对设备数据,在两年时间内探索制定了延续运行、退役两套方案,以无可置疑的分析论证了延续运行的可靠性,且综合效益远大于退役,终获立项。
2018年6月17日,标志性工程之一的“换脑手术”——主控室新台盘更换完成,全部投运。台盘背后有数万个接头要重新连接,就如脑部神经,错一个,后果不堪设想。孔德萍在现场泡了近3个月。在所有调试全部一次成功的刹那,这位曾见证30万千瓦机组并网发电的女工程师,再次感受到了27年前那种无以言说的喜悦。
“伟人嘱托,秦山核电人一刻未敢忘。”黄潜说。
如今,拥有9台运行机组、总装机容量666万千瓦、年发电量约520亿千瓦时的秦山核电,已是国内核电机组数量最多、堆型最丰富的核电基地,涌现了以欧阳予、叶奇蓁两位院士为代表的大批杰出人才,诞生了大陆首批35名核电操纵员,向全国输出2500余名核电技术骨干。
世界合作
输出“国之重器”
黄潜站在一幅巨大的世界核电地图前思考。
图上是秦山核电30年来合作过的国家,遍布亚、欧、北美、南美等四大洲。秦山与它们之间的连线,状如一颗脉冲星。其中,与巴基斯坦的线条又是最亮的。该国正在运行的恰希玛、卡拉奇两个核电基地,皆离不开秦山核电的支援。
“Great!China Great!(伟大!中国伟大!)”
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外景。秦山核电供图
当地时间4月18日,“华龙一号”海外第二台机组——卡拉奇核电3号机组投入商业运行。至此,“华龙一号”海外首个工程两台机组全面建成投产。
现场掌声、欢呼声雷动,时任项目部副经理的周舟难掩激动。
那是2021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袭卡拉奇。厂区被封,国内的支援队伍无法按时赶到。主控室只有5名秦山核电的工程师和十数名巴方学员,但反应堆刚装料,需24小时值守,且有一系列调试工作要推进。
一位巴方核电专家劝说:“放弃任务吧,事发突然大家都能理解。”
“事关秦山核电声誉,怎能轻言放弃?”周舟说。1991年12月31日,中国与巴方签订了以秦山核电为参考的恰希玛核电站合作协议。当时,秦山核电才并网发电15天,敢于肩负重任,一是自信,二是想打开一扇中国核电出口的窗户,为国争光。
秦山核电,运行人员在巡检。拍友 夏建军 摄
更何况,“华龙一号”这一“国家名片”使用的先进核燃料元件(CF3)入堆考验就是在秦山核电完成的。2017年,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世博会中国馆称赞“华龙一号”是中国完全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秦山核电人倍感振奋,一直把“华龙一号”出海视作“自家事”。
留守的5名工程师都是党员,立即组建突击队,与巴方人员一道,以三班倒形式支撑了整整两个月,直到厂区解封,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一个国家在高端维修方面的实力是‘看不到的强大’。”被誉为“工人院士”的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何少华自信地说,秦山核电以前遇到“疑难杂症”得求助国外专家,现在可以出国帮助解决。
2006年,恰希玛核电站出现故障。维修重任辗转交给了何少华团队。
2017年9月14日,恰希玛4号机组竣工中国出口巴基斯坦一期工程全面建成。秦山核电供图
现场检测分析后发现,故障发生在放射性水下。当时国内尚未掌握相关技术,连维修设备都没有。何少华带领团队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攻关,关键期几乎每天24小时泡在实验室。2009年1月3日,何少华团队提前10天完成堆内构件水下修复任务,也填补了国内空白。
关山万里英雄行。
对外服务处副处长詹绍敏在巴基斯坦待了8年,他印象最深的是巴方对秦山核电人倾囊相授的感激。
曾经,秦山核电一台进口发电机申请了售后维修。外方专家操作到关键环节,要求中方人员全部离场。詹绍敏眼睁睁看着他们拉起了围挡,还派人在外站岗,防止中方人员靠近。
与秦山一期隔一山头,有两台外形略显矮壮的重水堆机组,那是秦山三期。它是迄今为止中国和加拿大之间最大的合作项目。
三期发生过一场影响深远的意外:交付的功率比额定功率少了8兆瓦。外方花了3年都没解决,最后按合同向中方赔款。
事情就到此为止了吗?这显然不是秦山核电的做派。
2009年1月3日,由秦山核电承担的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1号机组水下修复项目提前十天完成,填补了国内核电检修技术领域的空白。秦山核电供图
“前辈们一直强调要以我为主,哪怕引进项目也是。”三期的副厂长朱磊回忆,秦山核电成立了重点科技攻关专项组,对各系统各参数进行分析、试验,零点几零点几兆瓦地进行优化……2007年6月9日,专项组最终用了一年时间,“找回”了这8兆瓦,也找到了重水堆管理等国际先进核电技术的“锁钥”。
去年11月5日,国际权威组织——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WANO)对秦山核电开展同行评估。这是该组织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负责亚太事务的WANO东京中心局长千种直树盛赞:你们是向国际同行分享经验的模范。
前一年,秦山核电9台机组有8台拿到满分,居世界第一方阵。
为国为民
擦亮“国之重器”
10月28日,我国最大同位素生产基地在海盐启动建设。
同位素在现代医学中应用广泛,在心脑血管、恶性肿瘤等重大疾病诊治中更是不可替代,预计到2030年国内市场规模将超千亿元。目前,我国医用同位素主要依赖进口,价格贵不说,供应还得不到保障。
这是秦山核电“十四五”期间“再创业”蓝图的重要增长极。
今年4月,全球首次商用堆生产碳-14同位素靶件材料在秦山核电入堆。受访单位供图
未来5年,秦山核电将重点推进“1+1+2+4”发展思路。第一个“1”是运行好现有9台机组;第二个“1”是再造一个“新秦山”;“2”是推动建设两个“零碳城”;“4”是打造清洁能源示范基地、同位素生产基地、核工业大数据基地、核电人才培养基地等4个基地。
秦山核电人要让核电更多地支援国家、造福人民,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亲“核”力。
同位素生产是一块极难啃的“硬骨头”。参与该项目的正高级工程师樊申说,它需要把靶件材料放到反应堆中接受辐照,但不能影响发电,不能危及安全。而国外已将该技术完全封锁,秦山核电人直面的是无技术积累、无经验可循、无材料可用……
有人打起了“退堂鼓”:承认差距吧,多花点钱买国外产品也不丢人。
老前辈唐炯然赶来了。这位用了近20年时间攻克工业用钴-60生产难题的老秦山核电人鼓励说:自己干!
今年4月26日14时55分,透着银灰色光泽的全球首批商用堆碳-14同位素靶件材料,缓缓插入秦山核电的反应堆堆芯。两年后它与世人再见面时,中国人就将收获自己的碳-14同位素。
“我们也在研发锶-89、钇-90等同位素。届时,预计国内核药价格将有大幅下降。”樊申兴奋地说,同位素生产释放的是技术亲“核”力。
时过立冬,江南的阴冷开始了。
“终于不怕过冬了。”海盐最大的敬老院——县老年公寓内,老人们围着簇新发亮的暖气片说。继去年将核能送入部分小区、助力海盐成为南方首个核能供热城市后,秦山核电今年又把温暖送进敬老院、学校等公共场所。
海盐人惊叹,城市可以有如此亲“核”力。
去年6月2日,海盐与秦山核电共同出资成立浙江零碳热力有限责任公司。今年7月15日,海盐核能工业供热项目顺利开工。“项目今年建成投产后,将是我国首次向用户提供安全稳定的核能工业供热。”秦山核电总经理邹正宇说。经测算,秦山核电每年供热能力高达150兆瓦。到2030年,海盐将实现中心城区核能集中供热管道设施全覆盖,供热主干线延伸至乡镇。
在秦山核电人眼里,“核”的温暖,更来自于企业和地方上的深度融合。
秦山核电内部,方家山106大修低压缸转子吊运现场。受访单位供图
40年前,筹建人员刚来海盐的那个冬天,县里给予了极大支持:把县府招待所让出作临时办公用房,把仓库腾空作职工食堂,看到北方员工不适应南方的冷,又竭力保障蜂窝煤、煤油等燃料供应……
秦山核电副总经理吴炳泉说,海盐给了他人生中最大的温暖——妻子。有了家就有安身立命的根。
秦山核电近4000名员工中,“另一半”是海盐人的比比皆是。这个滨海小县如今成了工业大县。截至今年6月,全县核电关联及核技术应用企业超100家、总产值超300亿元,吸引超过两万人从业。
安全,清洁,稳定,高效……核能对人的亲“核”力,正在进一步释放。
截至今年9月底,秦山核电已累计安全发电734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6.9亿吨,植树造林460个西湖景区。
今年1月至9月,浙江累计核能发电量545亿度,居全国第三。浙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显示:到2025年,浙江核电装机将超过1000万千瓦,形成浙北、浙东南、浙南三大区域为主的沿海核电基地。
11月6日,秦山核电牵头推进的中国(海盐)零碳未来城亮相第五届进博会,向全球能源供应、环境保护提供“中核方案”……
一个“核电大省”,正精彩亮相。
薪火相传
守护“国之重器”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唱着唱着,原旭斌的眼泪就下来了。
他的父亲、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核心部件铀球的操刀人原公浦与癌症斗争了10年,在最后的日子里,痛得实在忍不了了,就大声唱《东方红》。“唱了就舒服一点。”原旭斌说,两年前他患病住院,脑海中时不时响起父亲的歌声,陪他扛过最黑暗的时刻。
最近,女儿原瑞婧入职秦山核电成为“核三代”,原旭斌本想好好跟这位新世纪核电人讲讲这首歌对爷爷那辈人意味着什么。没想到,爷爷早已一句一句教过。
经典代代传唱,旋律未变,初心未改。原旭斌40多岁时从后勤考到工作强度更大的运行部是如此;核能供热负责人陈鹂鹂“临退休了”勇挑重担是如此;年轻的双职工代前进、吴小璇,在春节期间分别坚守在秦山、巴基斯坦的业务一线,也是如此。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今年8月16日,电视剧《许你万家灯火》在成都杀青,引发秦山核电人无限期待。这不仅因为它是首部以“华龙一号”为题材创作的电视剧,更因为它撷取了很多中国核电人共同的人生记忆。
今年3月18日,秦山核电121大修现场。受访单位供图
剧组综合顾问、秦山核电党群工作处高级政工师原勇感慨,从“两弹一星”精神,到“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再到新时代核工业精神,以至新时代秦山精神,中国核电人的精神图谱一直在传承、融汇、创新,激励“大国重器”背后的一代代守护者、筑梦者燃烧自己,点亮大地。
“每一个运行人员都要像小石头一样,无论在什么岗位都应该严谨工作,为电站安全、稳定、经济地运行起到自己的作用。一块石头的力量或许微乎其微,但千万块石头的力量足以抵挡海浪的冲刷……”
这是2004年一次月度安全例会上,老师傅刘有才分享的工作体会,后被称为“小石头精神”。大家豁然发现,这位退休前一天还跟年轻人巡检机组的老师傅,给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方程E=mc2写下了秦山核电人的注脚:每个人只要在岗位上发光发亮,就能产生推动“大国重器”数十年如一日安全稳定运行的巨大能量。
海滨的早晨,秦山二期首台机组厂房内,一场无声的“大型交响乐”开始了。这里正在进行大修,数十支队伍同场施工,秩序井然;不同设备同时作业,但几乎听不到意外碰撞的声响……
要知道,秦山核电初期的现场管理曾被外国专家斥为“简直是一场灾难”。但正式投运31年来,这里从未发生国际核事件分级2级及以上运行事件,始终保持高水平安全运行。
秦山核电大门全景。受访单位供图
熟悉的人说,他们都把“安全是核工业的生命线”这一工作理念带到家里了。
原来,秦山核电人已在不自觉间把自检、他检等由一种要求变成了日常习惯:门关了后要再推一把,煤气阀、水龙头关了要再查一下……不熟悉的人常问:“你们是不是有强迫症?”
去年12月15日,秦山核电安全发电30周年之际,中国大陆首批操纵员之一、中国核电总经理马明泽这样寄语:无数核电人在这里起步,汲取着“国之光荣”的精神力量,成长为核电事业的支柱,为中国核电实现国际“领跑”做着举足轻重的贡献。
秦山春晓。
正对30万千瓦机组的山麓上,立着一块写有这4个字的石碑。它记录我国核电事业迎来的那个春天,也见证秦山核电在传承中永续青春荣光。
站在石碑边远眺,人们会惊叹于那一浪追逐一浪的东海浪涛,不知疲倦、不舍昼夜地翻腾,释放全部力量奔涌向前。
秦山核电人深知,核电世界日新月异,无论在技术还是数量上,我国追赶美国、法国等世界核电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秦山核电致力于成为新时代核电领跑者,还需一代代人接续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