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温州市西向水厂输配水干线正式通水。刘伟 摄
7月25日,温州市公用集团西向水厂输配水干线工程通水仪式在天河泵站顺利举行。作为温州市“西水东送”规划中的重要一笔,西向水厂输配水干线正式通水后,汩汩清水将沿着输水管道,自西向东,为城市东部区域“解渴”。
据了解,这条全长15.45公里的输水管线是城市供水“大动脉”的重要一环,承担着组建全市供水大环网、平衡管网压力、形成对置供水格局的重任。今夏,因该干线的正式通水,城市东部用水问题得以缓解,整个城区的高温保供“底气”更足。
开山凿洞
15.45公里输水管道是这样打通的
全长15.45公里西向水厂输配水干线工程,西起新104国道,东至滨海一道与滨海十三路交叉口,穿越沈海高速、大罗山、环山东路和轨道交通S2线等重要区域,连通市区东西部区域主要供水管线。该项目除了管线长、跨度大、所涉区域多外,其隧洞段也是遭遇了诸多难题。项目隧洞段全长8.33公里,不仅是省内首个长距离无支洞钻爆法掘进的供水隧洞,也是温州第一条全面贯穿大罗山的特长隧洞。
“开山凿洞”难度不小,15.45公里的输水管道是怎样打通的?市公用集团自来水公司工程建设中心的徐力衙在这个项目“驻扎”了7年,是西向水厂输配水干线工程的建设者与见证者。他说,西向水厂输配水干线工程一直贴着“硬骨头”的标签,需要集合众力去攻坚克难。特别是隧洞段,工程地形复杂,建设中需穿越6条大型区域地质构造带、20多条小型地质构造带、多个水库,还需解决软岩变形、涌水突泥、围岩破碎等难题,光进口段就需要365天24小时不间断排水,施工难度非常大。
受地形影响,工程的施工工艺也需“剑走偏锋”。当开辟横洞、斜井、竖井的条件均不具备,无法实现“长隧短打”后,工程建设者们只能迎难而上“硬碰硬”,他们采用进出口独头掘进方式,通过超前地质预报、超前钻探、定量排水、封堵结合等措施,确保了隧洞施工的有序推进。
而由于管线长,西向水厂输配水干线工程在施工中,还要避让多处“壁垒”,其中就包括沈海高速、环山东路、104国道和轨道交通S2线等重要交通路段。尤其是涉轨道交通S2线区域的顶管作业,管道与S2线桥桩基水平净距离非常小,为了尽量降低输水管线敷设对轨道桩基、墩柱及公路交通的影响,经多次现场踏勘、专题研究商讨后,最后采用泥水平衡法,并实时监测,仅用6天时间就安全穿越S2线及滨海大道。
西水东送
惠及城东58万居民生活用水
这是一项民心所盼的工程。“西向水厂输配水干线通水后,今夏城市东片居民和企业的用水就有了‘双保险’。”市公用集团自来水公司工程建设中心负责人王彦臣说。随着温州城市东进发展,东部地区居民与企业用水需求骤增,原东部片区供水能力吃紧。更令人担忧的是,温州湾新区、龙湾区和洞头区等区域之前主要靠状元水厂输送清水,一旦发生水厂设备检修或供水主管破损,东部片区的居民企业用水将大大受到影响。现在这条应急保供“生命线”的通水,可以释放西向水厂剩余的50%产能,使其每日供水能力达30万吨,在市区东部形成双厂联供格局,有效缓解市区东部用水问题,惠及58万居民,并能确保企业生产用水的正常供应,优化当地营商环境。待在建的一期20万吨/日滨海水厂投用后,东部用水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
去年夏季高温缺水的场景仿佛还历历在目,乐清、永嘉、洞头等区域用水紧张的局面牵动人心。据悉,西向水厂输配水干线通水后,通过激活西向水厂全线产能,充分发挥供水大环网西水东调、南水北输的互联互通、稳压保供能力,在保证市区稳定供水的同时,通过优化调度可进一步提升市区向乐清、永嘉、洞头等地清水支援抗旱保供能力。
市公用集团副总经理郑春华说:“随着西向水厂输配水干线的通水,以及正在建设的另一条城市东西供水大动脉(滨海水厂和15公里供水管道)建成,将全面提高城市的供水系统抗风险能力,合理利用了水资源,实现温州市大都市区范围内城市水资源更加合理配置,也标志着公用事业一体化改革取得突破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