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国企 >  理论观点 正文

开门找问题,不要闭门“造问题”

发布时间: 2023-11-28 09:43:07 来源: 浙江日报 罗正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问题整改贯穿主题教育始终,奔着问题去、带着问题学、对着问题改。第二批主题教育,参加单位同群众的联系更直接,面对的矛盾问题更复杂,群众期待解决的问题更具体,必须做实检视整改环节,下功夫解决实际问题。

  要解决实际问题,首先必须清楚问题在哪儿。对党员干部身上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群众看得很清楚,也最有发言权。因此,要想找准问题,必须实事求是,走进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了解掌握民意,开门“找问题”,切不可关起门来“造问题”,“自说自话”“自弹自唱”,甚至煞费苦心虚构拼凑。否则,这样的检视整改,无非是自己给自己设置了一道教育整改的过关之门,难以让群众真正得实惠。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1978年,安徽夏粮丰收,饿怕了的农民和生产队隐瞒粮食产量,有的干部对此提出批评,但是万里同志在调研中了解到农民的真实想法和实际处境后却说:藏粮于民,总比吹牛浮夸要好;不叫生产粮食的人吃饱饭,最终谁也别想吃饱饭。回到北京,他向相关领导汇报了“大包干”的种种好处,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就这样拉开。实践证明,深入群众,看看群众的生活现状,听听百姓的家长里短,就知道党委、政府的决策好不好,党员干部的作风实不实,才能更好地作决策、谋发展、办实事,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有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愿直面问题,漠视自己的不足。“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为什么有的党员干部不愿迈开腿走进群众“找问题”,而是关起门来开动脑筋“造问题”呢?说到底还是对主题教育的认识没到位、态度没端正,抱有跟趟随流搞教育、时间一到就过关的思想,缺少主动整改问题的自觉。因为有的担心群众指出的问题多了影响政绩,怕群众把问题捅大了收不了场,怕群众提的要求“过火”了无法满足,故而关起门来绞尽脑汁造些不痛不痒的问题应付了事。单位也好,个人也罢,无论在什么时候,问题总是客观存在的。不去解决,只会越积越多、越积越重,最终贻误事业发展,辜负群众期望。

  开门找问题,还要有双听得进“刺耳话”的耳朵。党员干部只有虚怀若谷,才能广聚民智,切不可听到表扬声就乐,听到批评声就跳,而应把群众的“刺耳话”作为改进作风、推进工作的“良药”。习仲勋同志在担任广东省委第二书记时,惠州地区检察分院一位干部给他写了一封批评信,信中说,习仲勋对惠州地区两个治水工程的评价过高、不符合事实,处理群众来信来访不及时。习仲勋很快回了信,表示诚恳接受他的意见,还将来信和自己的回信一并转发,“请在党委中进行讨论”,借此改变工作作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待批评的胸襟,值得今天的党员干部学习。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在主题教育中,广大党员干部应请“阅卷人”挑挑刺,把群众不满意的问题抖出来,把久拖未决的问题揪出来,对照“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查不足、找差距、明方向,接受政治体检,纠正行为偏差,争取交出让人民满意的答卷。

编辑: 陈寒
凡注有"浙江在线·国企频道"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国企频道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国企频道消息",并保留"浙江在线·国企频道消息"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