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信林和曹月娥已经连续在杭州过了七个春节。
这对来自江苏淮安的夫妇,是杭州拱墅区杨家桥泵站的管理员。这里的工作离不开人,他们接连七年春节都值守在这座小小的泵站,只为时时保障河道的安全。
有人叫他们“泵站鸳鸯”,有人赞他们忠于职守,孙信林也自知“这份工作很重要,责任很大”。
又是一年春节,曹月娥的眼神藏着对老家的牵挂:待产的女儿、当兵的儿子、故土的风景……
这个春节,像孙信林和曹月娥这样留守岗位,维持城市正常运转的人还有不少,此刻大概是同样的心情。
夫妻档“两班倒”
夜班、白班各有各的辛苦
控制闸门、观察水位、检修设备、登记日志……泵站管理的日常工作略显琐碎,必须24小时有人在岗,一旦出现河道堵塞、水位超限、机器故障等突发情况,需要及时处理——51岁的孙信林和49岁的曹月娥一刻不敢怠慢。
一本本“泵站运行日报”上,详细记录着这座泵站的千百个24小时。下午3点,曹月娥准时从值班室拿出日报,像往常一样认真填写起来。“每个小时都要填一次,有情况要马上记录和上报。”曹月娥说。
泵站需要24小时全天候值守,夫妻俩“两班倒”。
孙信林揽下夜晚的工作,让曹月娥值白班,“晚班总是辛苦一些,半夜要观察设备有没有异常,汛期的时候,水位更是要看牢,休息不好。”孙信林说。
孙信林想起去年台 风来临的那一夜,黑夜中,不远处的绿化树木被连根吹倒,落入河道。“一旦堵起来,就会影响路面的排水,水要不能顺畅排出河道,就会出现内涝,需要马上去清理。”
白天,守护泵站的任务交回曹月娥,除此之外,曹月娥负责两人的三餐。泵站区域内,有一个10平方米不到的简易棚子,这就是两口子的厨房。棚内不能通电,做饭时,曹月娥需要把电磁炉以及锅碗瓢盆搬到棚外,露天烹饪,遇到下雨天,还要撑一把伞。虽然条件有限,但在孙信林看来,妻子在这里做出的饭菜一直很可口。
就这样,白昼的辛劳、夜晚的危急——在孙信林和曹月娥的肩上接替流转。
两口子的七年守护,换来了小小泵站的日夜安全。
河道连通着家乡
那头有儿孙和花船
孙信林和曹月娥育有一对儿女。儿子在北京当兵,女儿在老家淮安工作。
夫妻俩和军营里的儿子联系并不多,至于老家的女儿,他们也有大半年没见面。
“女儿怀了二胎,孕期四个月,现在还不需要那么多人照顾,但我们过年回不去看她,还是会觉得遗憾。”孙信林说,女儿怀一胎时,他们就已经错过了一次。在曹月娥的手机相册里,孙女以另一种方式在他们眼前长大。
孙信林努力回想着上一次见女儿的时间,却一时没想起来,曹月娥很快就在一旁发出提醒,“去年,去年五一!”2022年劳动节假期,女儿带着孙女来到杭州,在泵站和父母见了面,见爸妈不能离岗,也没有在杭州安排旅游,没几天就回家了。
泵站的河道连通着上塘河,这条杭州最早开凿的运河,又连通着京杭大运河,沿着大运河的河道北上,则可以直达夫妻俩的家乡——江苏淮安,那里被称作“中国运河之都”。
望着河道里的浪花,孙信林和曹月娥想起了家乡。他们兴奋地谈起老家的年俗——过年时,淮安的运河上格外热闹。“我们那里花船很出名,是那种很大很大的船,上面有很多人唱歌跳舞。”
没能回乡过年的六年里,前三年是因为工作安排,后三年又遭遇疫情。“今年人手少,走不开。希望明年过年有同事能代班,我想回去,想陪陪女儿,然后和家里人一起去市区里逛逛,参观周恩来故居、吴承恩故居……”孙信林非常具体地描述起回乡过年的计划,像是预备和期待了很久。
上一次合影是结婚照
“多加个菜”就是年
1997年,孙信林和曹月娥结婚。26年的共同生活里,两人曾经奔波于各地“讨生活”。他们在山东卖过粽子,在江苏老家跑过货运。
2006年,夫妻俩来到杭州,2016年成为河道泵站的管理员,曾经奔波劳碌的日子一下子“静”下来,婚姻生活的滋味渐渐藏进昼夜轮换的排班表里,藏进小号厨房端出的一道道菜品里。
每天中午,曹月娥准备午饭时,孙信林就暂时代班。“两个人,两道菜够吃了,白菜、豆皮、猪肉……都是简单的家常菜。”曹月娥说。夫妻俩平时能省则省,除了基本生活开销,攒下的钱全部都寄回了老家。
1月21日除夕这顿饭,对于这对“泵站鸳鸯”来说,更像是一顿普通的工作餐。
“买只鸡,买条鱼,加一道菜,就是过年了。”曹月娥说。
在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的提议下,两人在值班室门口留下一张合影。镜头前,孙信林眯笑着看向妻子,曹月娥有些羞涩地略低下了头。
这是夫妻俩久违的仪式感。“上一次一起拍照,还是结婚证上的照片呢!”孙信林说。
新年愿望:明年想回家过一次年,弥补七年的遗憾。新年希望儿孙们一切都好。